依法对“内鬼”追责,维护企业自身权益!闻泰科技对三位外籍高管的追责行动已全面启动

洞察观史 2025-11-17 11:46:31

依法对“内鬼”追责,维护企业自身权益!闻泰科技对三位外籍高管的追责行动已全面启动,三人将面临多重官司和巨额赔偿。 这三位可不是普通员工,分别是首席法务官鲁本·利希滕贝格、首席财务官斯特凡·蒂尔格和首席运营官阿希姆·肯佩,全是安世的核心人物。拿着公司的高薪,却被公司告上法庭要巨额赔偿,这操作够让人懵的。 咱先捋捋这两家公司的关系。闻泰科技2019年花了330亿把荷兰的安世半导体给收购了,这在当时可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一笔跨国收购。 安世本身是行业里的老大哥,做半导体元器件很有一套。闻泰本来想靠这笔收购补全自己的产业链,没成想现在闹出这么大的幺蛾子。 这三位高管到底干了啥,能让闻泰下这么大决心追责?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们仨联手搞出的事,直接让安世陷入了瘫痪。 作为首席法务官的鲁本,居然主导冻结了公司的核心资产;CFO斯特凡在财务上动了手脚,导致客户预付款没法正常使用;COO阿希姆更绝,直接停了关键生产线的运营。 结果就是,安世收了客户的钱却交不了货,订单违约金赔了一大笔不说,还丢了好几个长期客户。 闻泰这回是真急了,不光在国内法院起诉,还直接把官司打到了海牙常设仲裁法院,一开口就索赔343亿元。这金额可不是随便喊的,光客户索赔和产能停滞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超过200亿,再加上品牌信誉受损这些隐性成本,算下来一点都不夸张。 10月23日闻泰发布的公告里说得很明白,这三位的行为已经不是工作失误,而是故意损害公司利益。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还牵扯到了荷兰政府。有业内人士透漏,这三位高管敢这么折腾,背后有荷兰政府的影子。去年荷兰出台了半导体出口限制政策,安世的部分技术也在限制范围内。鲁本他们借着政策东风,以“合规”为借口冻结资产,其实是想逼闻泰放弃控制权。 这事闹到最后,客户因为拿不到货,已经开始依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向安世索赔,甚至有人提出要溯源到荷兰政府头上。 可能有人会问,闻泰作为大股东,管不了这三个外籍高管吗?这里面就藏着跨国收购的坑了。当初收购时为了稳定人心,闻泰保留了安世原有的管理团队,还给了这三位很大的自主权。没成想养虎为患,人家仗着本土优势和政府关系,反过来卡公司的脖子。 这种情况在跨国收购里不算少见,但像闻泰这样直接硬刚,还把国际仲裁和政府责任都扯进来的,确实不多见。 咱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就清楚了。2023年有家中国企业收购了德国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也遇到了外方高管故意刁难的情况。那家企业选择了妥协,换了一批高管了事,结果核心技术没拿到,还亏了几十亿。 闻泰这次不怂,直接拿起法律武器,不光告高管,还准备跟荷兰政府打投资仲裁官司,索赔金额可能超过200亿欧元。这种硬气劲儿,确实给中国企业提了气。 你们觉得跨国收购外国公司,该怎么管外方的核心高管?是该给足信任保留管理权,还是一开始就把关键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我见过不少网友说“就不该信外国人”,这话有点绝对,但闻泰这事确实说明,信任得建立在制度约束上。 这三位高管能钻空子,就是因为初期没把资产管控、财务审批这些关键环节卡住。 闻泰的追责行动,其实给所有走国际化路线的中国企业上了一课。以前咱们总觉得,收购了公司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管理整合才是最难的。尤其是核心岗位的外籍人员,能力再强也得有制约。 闻泰现在不光追责,还在国内加速建产能,就算安世那边出问题,也能靠自己的生产线补上来,这步后手走得挺聪明。 有人担心这事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说“这么跟外方高管闹,以后谁还敢跟咱们合作?”这种想法有点多余。商业合作讲的是规矩,不是人情。 这三位高管拿着薪水损害公司利益,不管在哪国都不合规矩。闻泰依法维权,反而会让真正想合作的人觉得靠谱——跟这样守规矩的公司合作,自己的权益也有保障。 现在海牙仲裁法院已经受理了闻泰的索赔申请,国内的诉讼也在推进中。不管最后赔偿金额多少,这事都立了个标杆。 它告诉所有人,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再是以前那个忍气吞声的角色了。遇到不公待遇,咱有勇气也有能力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企业国际化的路本来就不好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坑。 闻泰这事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也给后来者指了条明路:跨国收购既要敢花钱,更要会管权;既要尊重本土团队,更要守住制度底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国外的好技术、好企业变成自己的助力。 信息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2025-10-12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运营,闻泰:强烈抗议,谴责“夺权”外籍高管

0 阅读:0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