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看吉利「雷神插混」,到底做对了什么?最近试驾了领克08、银河星舰7再到smart的新车,有很多体会。曾经吉利纯电高端有001、009等,中低端有E5、星愿,彻底打开了纯电的局面,而 PHEV 一直是吉利想要打下来的一大市场。而这个反转从 10 月的销量可以说达到高潮,吉利以 26.6 万辆、同比增长36.8% 的成绩位居第二,仅次于比亚迪 29.6 万辆,且增速和比亚迪的 31.4% 同比下降颇具反差。1、EM-i 和EM-P,代表了什么? 如果EM-i 和EM-P的打法在其他车企上,它可能变成一个pro或者max的配置。但是吉利把雷神混动做成了一套体系。 和过去我们理解的一个省油、一个运动定位不同,雷神混动的目标是体系化的高效,而不是纯粹的为了性能或者节能,它是针对车型做更精准定制化的系统,宽容度比想象中高很多。 比如在 08 换新上有单电机和双电机可以选,但是 08 的双电机是456kW顶配,搭配3档 DHT ,高速非常无敌, 08 更适合是欧洲市场,属于那种140-150km/h,你往里踩,动力都深不见底那种。 但来到 10EM-P, 反而变成了全系标配四驱。但是P4的电机小一点,总功是 390kW 。它是以前驱为主、后驱为辅,所以它兼顾城市路段起步的电感,那种接近纯电车型起步加速的爽感,也符合 10EM-P 用户群体的定位。 比如smart 精灵5 EHD,我最近在开,这台车型反而是全系单电机,也就是P1+P3,但是没想到 3档DHT反而让这台车跑起来也不肉,相比单档PHEV,它有更多的可玩性。 所以在不同车型中我们会看到,EM-i 和EM-P 它们不会出现在一台车型中,而是通过一个车型,选择一个最佳的适配方案,达到产品体验的最大化,这是吉利混动体系最重要的一个变革:从单一技术泛化到多车型聚焦,从分裂到协同。2、除了小电池+单档,大电池+多档PHEV 吉利也都要。 以吉利银河为代表的单档PHEV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给吉利银河每个月贡献不少的销量。上个月不到两年的银河,已经有6台车型月销过万了。 但从雷神混动 2.0 改款车型看,比如星舰7的改款,是要在单档上也加上大电池!如果价格按照增量不涨价的逻辑,预估也是13万这个区间有了 30 度+单档 PHEV 的思路。 我最近两天开的smart 精灵 5 EHD,搭载一个 41 度的电池,奔驰底盘的调教,价格区间来到了 15-20 万,大电池+多档 PHEV,这是过去可能都不敢想象的价格呀!3、雷神混动还在不同车型上,带来了不同的产品风格。 在雷神混动下,各个产品的底盘也可以调出不一样的风格。 比如星舰7 或者 A7 等为主的车型,底盘调教比较灵动,虽然媲美不了包裹感强的 CDC或者空悬为主的豪华车型,但滤振的清脆和果断,也在舒适和运动上有了平衡。加上EM-i 上碳化硅升压模块,在高速超车或爬坡,甚至亏电时整个动力输出和满电也基本没有差别,让原先8-15万级区间原本只有“妥协”的产品,如今银河带来更多越级的体验。 像08或者10EM-P 可能面对更年轻的用户,它的动力反馈和底盘会更兼顾运动,比如侧向的支撑性、高速底盘稳定性也很不错,特别是转向手感会更精准,动力延迟更低,响应也更快。 smart 精灵 5 EHD 我开的比较久,有更多体会。有奔驰的调教,它和吉利系的车型差异最大,而这个差异是双向的。对于 smart 而言,EHD 的版本反而不是纯电后的另一个驱动形式的弥补,反而更像是一台全新车型,有多档DHT后,它的动力反馈不差,高速加速也很平顺,没有顿挫。 特别 EHD 的隔音,EHD 在 100-110km/h 时速以下的隔音超越同级很多车型,亏电的时候无论是加速或者高速表现,没有发动机的振动或者轰鸣感。而它的底盘更多是灵动,非常贴合smart的定位,大车空间更大, 但也很灵活,让你感受到奔驰的底蕴没有丢失。 这种策略和吉利的车机体系很像,以 Flyme Auto 为底,它们都做了不一样的交互体验,但有着 Flyme 同样的审美和交互一致性。 所以雷神混动不仅聚焦产品特性,其实也以更贴合不同用户群体、或者不同审美,有更精准的产品定位。但有一大帮工程师在吉利体系背后,其实默默做着更多的是协同的事,才能满足多车型这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也是台州宣言背后的意义。4、EMi油耗是不是很好,EMP就很差? 除了动力体系,那燃油经济性有哪些不同? EMi油耗好,是真。但是EMP油耗高吗? 从我最近三台车型的实测看,我都是亏电+高速的评测,而且基本都是上高速后再清零: 星舰 7 的高速亏电是 5.2L/100km smart 精灵 5 EDH 高速亏电是 6.3L/100km 08 EM-P(四驱) 的高速亏电是 7.1L/100km 这也是我们开头为什么说吉利雷神混动核心目标是高效,而不是简单拆分经济和性能的原因。 雷神混动2.0 的发动机从46.5% 的热效率提升到 47.26% ,而我一直觉得吉利雷神混动非常自信一点,是驾驶模式只有性能、纯电和智能电混三种模式。 性能和纯电代表着驾驶和驱动形式,但是除此以外,都可以交给智能电混,它可以更智能化适配当下的场景需求,是强动力输出、还是考虑经济性?是考虑高速还是城区路段?亏电还是满电怎么分配? 这些似乎在雷神混动体系中用户不需要太多考虑,都由一个模式兜底,这也体现出工程师背后的自信。 雷神混动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系统,更多变成一个动力体系的中心,也是总控制台,它负责的不仅仅是动力的输出,而是整个行动中心的大脑,它和智驾一样,也需要做场景的拆分、数据的收集和训练,才做出更好的分配,最后形成一个最高效的决策。这也是雷神混动 2.0 强调 AI 的原因。 回顾两年吉利混动的发展,从过去我们以为的只是做简单的参数堆砌,但如今雷神混动已经从 “解决痛点” 到 “定义标准” 的跨越,这点很不容易。 要知道吉利过去的经历,从改掉三缸机、换挡顿挫到更成熟的3档DHT,到杀进单档PHEV,这些决策直接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效应,也是《台州宣言》后打下来的第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如果“聚焦电动化、强化协同” 为航向,那这两年混动技术的突破就是最扎实的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