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6日,就是这个看起来朴实无华的男人,当医生剖开他遗体后震惊的发现

红楼背疏影 2025-11-16 21:12:38

1982年6月16日,就是这个看起来朴实无华的男人,当医生剖开他遗体后震惊的发现,他体内都布满了肿瘤,肝、肺、脊柱,甚至骨髓里……全都是。胸腔里的肿瘤甚至比心脏还大,现场的医护人员瞬间红了眼眶。 47岁的罗健夫遗体解剖现场,他全身脏器布满肿瘤,胸腔内的肿瘤比拳头还大,而这个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的男人,刚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多数人知晓罗健夫“科研铁人”的称号,却鲜少了解他攻克的技术难关有多艰巨。1972年,37岁的他从西安交通大学抽调至航天部771所,接手“图形发生器”研发任务。 该设备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核心装备,当时西方对中国实施技术禁运,核心图纸完全无法获取,国内军工企业只能依赖手工绘图,一张导弹零件图需耗时半个月,且误差率较高。 实验室由废弃厕所改造而成,冬季无供暖设备,他裹着军大衣调试零件;缺乏精密仪器,便以放大镜替代显微镜,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双眼布满血丝;核心数控系统无任何资料参考,他带领3名年轻科研人员驻扎图书馆,摘录10余本外文期刊中的零散数据,逐步构建出完整的原理框架。 1975年寒冬,他连续工作40天,突发高烧晕倒在操作台旁,被同事送往医院时,怀中仍紧揣未完成的电路图。 1978年,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调试成功,将零件绘图时间从半个月缩短至4小时,精度达0.01毫米。这一突破直接加速国产导弹、卫星的研发进程,771所收到的感谢信堆积半间房屋。 但在领奖台上,并未出现罗健夫的身影——他将“先进工作者”名额让给刚毕业的年轻同事,自己则返回实验室投入下一个项目研发。 1980年起,他频繁出现腰痛症状,弯腰捡拾零件时需扶桌喘息。妻子张玉洁多次劝说他就医,他始终以“项目卡脖子”为由推脱,坚持“攻克难关后再检查”。1981年9月,他在调试设备时突然晕厥,被紧急送医后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这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医生诊断确认,病情已拖延至少两年,癌细胞已扩散至全身。 住院期间,罗健夫心中挂念的仍是未完成的项目,他将病床当作办公桌,要求同事将图纸和零件送至病房,止痛药药效刚显现便立即投入工作。 一次护士查房换药时,发现他趴在床上书写公式,手背的输液针头滑落竟未察觉。妻子含泪藏起图纸,他耐心劝说:“国家培养我多年,如今正是报效之时,与其卧床等待,不如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罗健夫对原则的坚守,在单位内有口皆碑,1979年,研究所分配给他一套两居室住房,他得知同事家中有老人需要照料,主动将住房让出,自己带领全家居住在12平方米的筒子楼内,与邻居共用厨房。 研发成功后,上级为项目组拨付专项奖金,他按贡献比例分配给团队成员,自己分文未取,坦言“作为负责人,领取薪酬便应尽职工作”。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坚守,在那个年代的科研群体中并不罕见。 与他同期的邓稼先,1979年在核试验中遭受辐射,仍隐瞒病情坚持工作;半导体专家黄昆,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回国,在简陋厂房中研制出中国第一块锗单晶。 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逝世前一小时,仍在向同事讲解设备调试的关键节点。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参数再核对一遍,别出纰漏。” 遗体解剖报告显示,除全身肿瘤外,他胃中仅有少量稀粥——住院期间,他常悄悄将医院提供的营养餐节省下来,留给其他患病病友。 罗健夫的事迹传播后,引发社会对“科研工作者价值”的广泛讨论,1983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其事迹,称其为“中国式保尔”。 航天部将他生前工作的实验室命名为“健夫实验室”,他研发的技术成果后续衍生出系列设备,直至90年代仍是国内军工企业的主力装备,为中国航天事业节省上亿元进口开支。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诸多领域处于“从零起步”的探索阶段,科研条件简陋、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带病工作”在科研领域成为普遍现象。 直至1985年,国家出台《关于改善科学家待遇的若干规定》,科研人员的健康保障与生活待遇才逐步得到改善。 他的学生王巍,日后成为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在北斗导航设备研发过程中,沿用老师“实用创新”的研发思路,大幅降低北斗终端制造成本,推动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王巍回忆,老师生前常说“科研并非做表面文章,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句话他铭记至今。 当代年轻人或许难以理解罗健夫辈的付出动机,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他们亲历国家积贫积弱的岁月,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 罗健夫1935年出生,亲眼目睹日军侵华的暴行,依靠助学金完成大学学业。他常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国家扶持,理应用一生回报”,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支撑一代科研人攻克诸多技术难关。 从罗健夫研制的图形发生器,到如今的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科技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的坚守。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