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要是拨开情绪的云雾,这事儿真正的看点,不是去猜一个根本没发生的战争剧本,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琢磨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今天,一个国家的“韧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答案,绝不是几条军舰或者GDP数字就能说清的,它是一张由物质、民心和地缘织成的大网。 一个国家要想活着,就得靠身体里那套物质循环系统。可对日本这样的岛国来说,这套系统的起点基本都在国外,看着挺壮,其实骨架子相当脆。 能源就是工业的血液。福岛核事故后,日本的火电占比一度飙到九成,对石油的依赖更是到了没法再高的99%,这让它彻底被绑在了外面。虽然有够全国用200多天的战略石油储备,可真要打起仗来,那消耗速度跟熔炉烧煤一样,这点家底顶多够应个急。 这种“身不由己”不只在能源上,工业和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也是一样。造顶级武器要用的重稀土,像镝和铽,几乎全得看中国的脸色。民众餐桌上的小麦、大豆,自给率低得可怜。 这就很尴尬了,就算三菱重工手握2024年高达1.6万亿日元的生产订单,没有那些纯度必须达到99.99%的稀土,生产线一样得趴窝。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命脉和餐桌供给,都系在一根细细的海外线上时,风险可想而知。 说到底,打仗就是打一口气,拼的是意志力。物质上的短缺还能靠储备顶一顶,可社会精神要是散了,就真没救了。一个国家能不能“撑下去”,还得看老百姓的心齐不齐。 看看现在的日本社会,挑战真不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干活的人不够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在下降,年轻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也越来越淡。这些都在削弱整个社会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抗击打能力。 所以你看,有些咋咋呼呼的激进言论,听着挺硬气,其实更像是一种内心焦虑的宣泄。真正有底气的国家,那种韧性,是建立在对自己有清醒认识、对未来有长远打算之上的自信和沉稳。 它心里明白,和平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更愿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说话,而不是喊口号。当一个社会老是被引向外部对抗时,它内部那根叫“共识”的筋,其实已经绷得很紧了。 物质上的依赖和社会意志的强弱,最后都要放到地缘这个大棋盘上来检验。对日本来说,它所有的物质命脉,全都挤在几条窄窄的海上航线上,这才是真正扼住喉咙的手。 不管是中东的石油、还是各种关键矿产,或是老百姓吃的粮食,都得经过马六甲、南海这些全球最忙也最敏感的海域。在今天的军事技术下,这些海上通道就是它整个国家韧性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 二战的历史已经给过一次教训了,美国当时掐断日本的海上石油运输线,直接就要了它的命。今天,这个地理上的宿命一点都没变。 一个国家的物质循环(第一层)越是依赖外部,它的社会稳定(第二层)就越容易被地缘政治的波动(第三层)所冲击。 一旦海上运输被卡住,物质短缺会立刻在国内引发物价飞涨和社会动荡,可能还没等外部打击真正降临,它自己内部就先撑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