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正式宣布了 直接给国内几百万稻农和中小老板们吃了颗定心丸——关于大米出口的新规矩正式落地了! 这可不是随便调调手续费的小打小闹,往深了说,这是泰国在国际大米市场上的一次“绝地反击”,毕竟最近他们的日子是真不好过,再不拿出点硬招,好多人的饭碗都要晃悠了。 这次出面官宣的是泰国商务部国内贸易厅厅长维塔亚功·马尼内特,他直接跟媒体挑明了,这个叫《大米贸易费用部级条例(第2号)》的新规矩,从11月7号起就正式生效了。 可能有人一听“条例”俩字就觉得头大,全是官话套话,其实根本不用犯愁,这规矩的核心说白了就一件事:出口大米要交的“许可证费”,以后按档次减免,不同的人交不同的钱,最爽的一批甚至能直接白嫖许可证,零成本闯国际市场。 最开心的肯定是那些抱团种地的农民们,按新规矩,农民团体和合作社出口大米,许可证费直接全免,等于零门槛就能把自家种的米卖到国外去。可能有人没概念,泰国稻农有多依赖大米出口? 数据在这摆着,全国416万户农户靠种水稻吃饭,占了农业总户数的65%,全国近一半的农业用地都种着水稻,每年收的稻谷能有3000万吨。 但以前这些农民想自己做出口,简直难如登天,光许可证费就是道绕不过去的坎,本来一斤米刨去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就赚几毛钱,这笔费用一交,利润直接砍半,只能眼睁睁看着中间商低价收走,再转手卖给出口商赚差价。 就拿泰北种茉莉香米的农户来说,以前卖给中间商一斤只能赚2泰铢,现在自己组团出口,中间环节少了,一斤能多赚3泰铢,一户种几十亩地的话,一年下来多赚的钱够给孩子交学费还能换辆新摩托,你说他们能不激动吗? 除了农民,中小出口商也终于松了口气。以前不管公司大小,出口许可证费统一交5万泰铢,这对小老板来说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现在国际米价跌得厉害,今年4月泰国精米出口价才412美元一吨,比去年同期降了31%,创了11年最大跌幅。 那些注册资本1000万泰铢以下的小厂,本来就是靠走量赚薄利,有时候接个小订单利润才刚够交许可证费,根本不敢扩产,更别提升级设备了。 现在好了,这类企业费用直接降到1万泰铢,一下子省了4万,这笔钱刚好能添台新的筛选机,把碎米率降下来,或者派业务员去周边国家跑个新客户。 而那些注册资本1000万到2000万的企业,费用降到3万泰铢,省下来的钱也能用来升级包装,比如给茉莉香米做真空小包装,更符合中国、日本这些大客户的需求,毕竟现在人买米都爱小份的,新鲜还不浪费。 泰国政府为啥突然下这么大血本搞减免?还不是被国际市场逼的。以前泰国是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去年前8个月出口527万吨,增长了10.48%,出口额突破1000亿泰铢,本来势头不错。 但今年形势急转直下,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解除了出口禁令,要知道印度出口量占全球40%,比泰国和越南加起来还多,它一解禁,国际米价直接被拉低了一大截。旁边的越南更狠,米价跌到400美元一吨,比泰国还便宜,拼命抢市场。 更糟的是,以前的大客户印尼还宣布要在2025年停止进口,要自己种够粮食,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内忧外患之下,泰国大米的市场份额眼看着就要被抢,再不拿出点办法,不光农民赚不到钱,国家外汇收入都要受影响,毕竟大米出口可是泰国外汇的重要来源。 其实这招减免费用看着简单,实则是打在了要害上。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早就说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质量、高标准,尤其是茉莉香米,在全球都有一群忠实粉丝,愿意为品质买单。 以前因为出口成本高,好多优质米只能在国内消化,或者被中间商压价,没法充分体现价值。现在门槛降了,农民和中小企能直接把好米卖到国外,既能卖上价,又能打响自己的小品牌。 比如泰国最近培育的紫糙米,兼顾健康和口感,本来担心出口成本太高没法推广,现在许可证费免了,刚好能趁机打进注重健康的中国和欧美市场。 而且这政策还能盘活整个产业链,以前农民依赖中间商,中间商依赖大出口商,层层加价,最后消费者买得贵,生产者赚得少。现在农民能直接对接市场,中间商就得提升服务才能活下去,比如帮农民做物流、搞报关,整个行业效率都能提上来。 现在泰国稻农和中小老板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清迈的合作社已经开始联系中国的采购商,打算第一批就走新规矩出口,试试水;曼谷的小出口商也在升级包装,准备主攻日本市场,毕竟日本最近大米短缺,是个好机会。 维塔亚功厅长说得很实在,这政策就是为了帮基层经济,让泰国大米在国际上更有底气。虽然现在国际市场竞争还很激烈,印度、越南的压力还在,但至少泰国这次找对了方向——把成本降下去,把品质亮出来,让最基层的从业者赚到钱,整个产业才能稳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