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71岁农户23年前响应号召种下300亩杨树,成材后却被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

史叔温情 2025-11-16 10:17:06

黑龙江,71岁农户23年前响应号召种下300亩杨树,成材后却被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一分补助也没有给农户!农户:“上哪里说理去!我20多年的投入,100多万白搭了!”官方回应:正积极协调此事! “那我这些年的血汗钱谁来给我补?”王阿姨当年用辛苦积攒下的钱买苗、雇工、施肥、除草。那时候,她坚信等这些树成材后,既能保护生态,也能为家里换来一笔养老钱。 可如今,树是成材了,梦却碎了。 这些年,王阿姨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林地上,春天除草、夏天防虫、秋天修枝、冬天看护,日复一日。她守着这些树,就像守着一份希望。 时间一晃,23年过去,原本瘦弱的树苗早已长成了笔直高大的杨树林。当地人都说,那片林子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海,王阿姨看着也常感欣慰:“再过一两年,这树就能卖钱了,到时候就能把之前投入的钱都补上了。” 然而,就在她准备请人测算木材体积、准备砍伐出售时,却被当地林业部门告知:那片林地已被纳入自然保护区,禁止采伐。而且根据政策,这片地不属于“退耕还林”,所以没有补助,也没有补偿的依据。 一纸通知,二十多年白忙活? 接到通知的那天,王阿姨整个人都懵了,她不理解,这林子是她自己承包、自己种的,怎么突然成了“保护区”?她跟工作人员沟通,对方只是回复:“我们会向上反映,积极协调。” 只不过这样的回应并没有打消网友的疑虑,反而引发了更大的讨论。许多人认为,王阿姨是“生态建设的功臣”,是普通农民响应国家号召的缩影,如今因为政策变动,个人承担了巨大的损失,这样的结局不公平。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农户响应号召造林,但随着国家生态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扩大,部分林地被纳入管控区域,原本期望的经济收益变成了“生态贡献”。 所以问题就在于,政策在变,而农民的投入是实打实的,对普通人来说,林地不是“生态项目”,而是家底、血汗。 现在的关键不在于一句“政策没规定”,而在于如何“补救”。毕竟王阿姨的损失是真实的,生态保护区的划定也是现实的,两者之间不该是“谁倒霉谁认”的关系。 希望这场“协调”能有一个公正的结果,不仅为王阿姨讨个公道,也为所有曾经相信“种树有未来”的农户,留下一点信心和温度。 信息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丨农户23年前响应号召种下300亩杨树,成材后发现被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官方回应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0 阅读:1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