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为了报复美国,竟然将15万名罪犯以及精神病患者送到了美国本土,本以为是一群社会精英,让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城市即将被犯罪笼罩。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对新政权的敌意从未消退。从1959年起,美国开始经济封锁,禁止贸易船只靠近古巴港口,这直接导致古巴物资短缺,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古巴政府坚持独立路线,不肯向压力低头。美国转而从宣传入手,通过广播和传单大肆渲染美国的富裕生活,许诺移民者工作和福利。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调整法案,规定古巴人在美居留满一年即可获永久居留权。这项政策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岛上不满者,早期移民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乘船穿越海峡,很快在迈阿密安家落户,开起小生意。古巴当局多次呼吁民众留在岛上建设国家,但效果有限。到1970年代,移民已成为部分人逃避现实的出路,美国则视之为对古巴政权的胜利。双方的拉锯战越发激烈,古巴内部压力积累,卡斯特罗面临内外夹击。 1980年4月1日,秘鲁大使馆事件成为导火索。一辆卡车撞开围栏,十多名古巴人冲入求庇护,很快人群聚集到数千人。古巴政府切断大使馆供水供电,事件迅速升级。美国介入谈判,同意接收部分庇护者。卡斯特罗抓住机会,宣布开放马列尔港,允许任何有船只接应的人离开。这不是单纯的让步,而是精心算计的回击。港口大门一开,数千人蜂拥而至,船队从渔船到货轮,总数超过1700艘。移民中不仅有普通家庭,还有古巴当局有意释放的2700多名罪犯和数百名精神病患者。这些人被混入人群,罪犯多为暴力重犯,精神患者则来自岛上医疗机构。卡斯特罗的意图明确:既然美国欢迎古巴人,就让它尝尝接收社会负担的滋味。这批移民总数达125000人,远超预期,船只在海峡穿梭,风暴和拥挤让航程充满风险。 移民抵达佛罗里达后,美国政府起初表现出欢迎姿态。海岸警卫队协助靠岸,迈阿密机场张贴横幅,志愿者分发食物和衣物。媒体称他们为追求自由的精英,许多人很快融入社区,填补劳动力空缺。联邦设立临时营地,如橙碗体育场改建的处理中心,医护人员检查健康,官员发放号码牌。但很快,问题浮出水面。筛查显示,部分移民有犯罪记录,罪犯们迅速适应新环境,继续旧习。迈阿密人口从160万激增到近180万,住房和就业压力暴涨。古巴社区本已稳固,新来者却带来混乱,街头小摩擦升级为群体冲突。卡斯特罗通过广播公开嘲讽美国接收了“垃圾”,这加剧了双方的对立。移民潮高峰时,每天上万人登陆,州长宣布紧急状态,国民警卫队出动维持秩序。 犯罪浪潮随之而来。1980年,迈阿密凶杀案达574起,其中38起直接与新移民相关。抢劫和毒品交易激增,监狱人满为患,警力捉襟见肘。罪犯们利用移民身份避开追踪,在小哈瓦那区建立地盘,暴力事件频发。联邦调查显示,这些人中暴力犯罪率远高于本地平均水平,部分源于古巴监狱系统的释放机制。社会成本飙升,失业率升至7.1%,黑人社区抗议资源倾斜不公,导致5月麦杜菲判决引发的暴动,焚烧商店和警车。迈阿密从移民天堂转为犯罪热点,当地报纸头条充斥负面报道。经济上,新移民虽贡献劳动力,但短期内福利支出高达数亿美元,纳税人负担加重。这场危机暴露了移民政策的盲点,美国开始反思如何平衡人道与安全。 美国政府反应逐步加强。5月,设立古巴-海地入境者计划,在码头设检查站,筛查背景,拒绝无证者上岸。海岸警卫队拦截后续船只,扣押1400艘,船夫被押解返回。10月,美古谈判达成协议,卡斯特罗关闭港口,船民潮戛然而止。卡特总统签署行政令,暂停难民调整地位,遣返数百名罪犯。事件结束后,联邦援助转向安置,多数移民获临时工作许可。到1984年,约11万人获得永久居留,但筛选过程漫长,许多人陷入灰色地带。迈阿密的社会结构永久改变,拉丁裔比例升至50%以上,文化多元却也留下裂痕。犯罪率虽在1990年代初回落,但“马列尔一代”的标签挥之不去。

草莽
我们应该也将罪犯和精神病移民到美国
陈曙 回复 11-16 14:26
什么病都行只要能移民
用户11xxx08 回复 陈曙 11-16 15:29
移民的都有病
用户67xxx22
谁好,谁不好一目了然
归家浪子
卡特算是个少有的真心为民的好总统。可惜在政治上,老好人算计太差,下场通常很惨。。
用户16xxx06
疤面煞星[开怀大笑]
用户11xxx64
所以现在的佛罗里达不养闲人[静静吃瓜][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