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广新闻今天报道:“中国与荷兰芯片对峙内幕曝光,荷兰经济大臣称对西方是‘警钟’。英国卫报11月13日刊出对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的采访。这位在荷兰与中国围绕安世(Nexperia)半导体公司对峙的核心人物表示,他不后悔,若需要,他会做同样的事情。 事情得从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说起。这家原本属于荷兰恩智浦旗下的企业,早在新冠疫情前就被中国闻泰科技相中。经过几轮谈判,2020年闻泰顺利完成收购,安世正式成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这本是桩你情我愿的商业并购,却在两年后突然掀起波澜。 荷兰政府去年突然出手阻挠,非要安世半导体从位于奈梅亨的芯片厂撤出。他们给出的理由听着挺唬人——涉及国家安全。可细究起来,这家工厂生产的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规芯片,既不是尖端制程,也不涉及敏感技术。这种程度的芯片中国自家企业早就能量产,何来威胁安全之说? 卡雷曼斯在采访中把这场对峙称作对西方的“警钟”,这话说得倒是有点意思。只不过这警钟到底为谁而鸣?看看实际情况就明白了。阿斯麦这家光刻机巨头虽然总部在荷兰,但生产线上到处可见中国供应商的身影。从精密零部件到光学元件,中国企业的产品已经深深嵌入阿斯麦的供应链。真要彻底切割,最先受损的恐怕是荷兰自己。 荷兰经济大臣嘴上说得硬气,实际行动却暴露了他们的两难处境。一方面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去年中荷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中国连续多年稳居荷兰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岂是说断就能断的? 安世半导体在荷兰运营这些年,不仅没给当地带来什么麻烦,反而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厂区里八百多名员工绝大多数都是荷兰本地人,管理层也保留了大量原有团队。中国企业接手后还追加了数亿欧元投资,打算扩建生产线。现在荷兰政府这么一闹,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普通工人的饭碗。 卡雷曼斯说若需要会做同样的事,这话说得轻巧。他可没提荷兰半导体产业因此承受的压力。阿斯麦高管私下没少抱怨,政府这么搞只会把商业问题政治化。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每年消化全球四成以上的芯片产量。失去这个市场,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话语权必然大打折扣。 中国驻荷兰大使此前说得明白,中方始终视荷兰为重要合作伙伴。这些年两国在农业、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单说温室技术,荷兰的玻璃温室在中国遍地开花,帮助不少地区实现了果蔬全年供应。现在为了追随某些国家的战略,就要把好好的合作项目搞黄,实在得不偿失。 看看数据就更清楚了。中国不仅是荷兰重要的贸易伙伴,更是关键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方。光伏组件、电动汽车配件、电子元器件,这些商品在荷兰进口清单上的比重逐年攀升。荷兰人日常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超过七成都是中国制造。这种深度互嵌的供应链,哪是说切就能切断的? 荷兰经济大臣的强硬表态,与其说是展现决心,不如说是骑虎难下的尴尬。美国施加的压力确实存在,但荷兰毕竟是个主权国家,完全有能力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当初英国、德国都顶住压力批准了中资收购本国半导体企业,现在这些项目运营得风生水起,也没见哪个威胁到国家安全。 安世半导体的案例特别能说明问题。这家企业被中资收购后,既没搬迁设备也没裁员,反而扩大了生产规模。其产品主要供应汽车和家电行业,这些都是荷兰的支柱产业。现在政府非要插这么一杠子,不仅伤了中国企业的心,更让其他外资企业看了心寒。 卡雷曼斯把这件事称作“警钟”,确实没错。只不过这钟声不是在提醒西方小心中国,而是在警示各国:在地缘政治和实际利益之间该如何抉择。跟着别人搞对抗或许能赚取一时掌声,但最终受损的还是本国企业和民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这边的态度始终明确——开放合作的大门一直敞开。即便遇到这种不公正对待,还是愿意与荷兰保持对话。毕竟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各国经济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割裂产业链,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荷兰首相日前在欧盟峰会上还强调要维护自由贸易体系。话说得漂亮,但具体到安世半导体这件事上,做法显然与主张自相矛盾。若每个正常的商业并购都要被政治化审查,那欧盟一直倡导的单一市场原则岂不成了一纸空文? 这场芯片对峙最终如何收场,现在还没定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荷兰政府作出什么决定,都改变不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发展的事实。安世半导体这样的企业,不管在谁手里,终究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政治干预或许能得逞一时,但绝不可能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