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映天真 2025-11-15 16:14:38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1912年那个正月十五的夜晚,乐山郭家灯火摇曳,新郎郭沫若掀开红盖头,一眼瞧见发妻张琼华那张平凡脸庞,心里直犯堵。他摇头拒绝同房,转身就走,张琼华急了,拉住他衣袖哭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只瞥她一眼,头也不回地出了门。这桩包办婚姻,从此埋下六十八年分离的种子,旧时代女子的命运,又将如何翻篇? 清末民初那时候,四川乡下,家里长辈包办婚事是家常便饭,儿女多半没得选。1911年夏天,郭沫若在成都读府中学堂,才十九岁,收到老娘从乐山沙湾寄来的信。信上说,已给他定下媳妇,对方是苏稽镇张家闺女张琼华,比他大两岁,家里田地不少,她从小跟先生念过书,识几个字,人也老实本分。郭沫若那阵子正迷新学堂的平等道理,对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乐意。可听说女方识字,家底子又差不多,就在回信里点了头。郭家赶紧备聘礼,媒人上门,张家也应了,换庚帖,定日子,一切按老规矩走。 转眼到了1912年正月十五,郭沫若坐船回家,郭宅张灯结彩,亲戚邻居来贺喜,热闹得像过年。婚礼办得齐齐整整,拜堂喝合卺酒,宾客散了,天就黑了。洞房里,红烛高烧,张琼华坐喜床上,盖头遮脸。郭沫若进屋,挑开盖头,一看新娘五官平平,鼻头有点翘,裹着三寸金莲,那模样在他眼里丑陋不堪。   他顿时失望,摇头说不愿同房。张琼华察觉不对,拉住他衣袖,哭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瞥她一眼,没松口,转身出了门。那晚他在厢房过夜,接下来四天,也没回正房,躲着不见人。第五天,乐山保安团和郭家护卫为地界打起来,他借机收拾行李,坐船去了成都。从这起,两人分隔二十七年。 张琼华留在郭家老宅,一个人扛起家务。公婆年纪大,她早起晚睡,洗衣做饭,侍候汤药,从不叫苦。郭沫若留下的书信、文凭、作业本,她用油纸包好,藏箱底当宝贝。公婆看她贤惠,常写信催儿子回家,可郭沫若去了日本留学,信里很少提家事。   1916年,他在东京认识护士佐藤富子,两人住一起,生了四个儿子一个闺女。大哥郭橙坞知道后,写信提两条路:要么和张琼华离,要么接她去日本。郭沫若回话说,休妻不新潮,双妻不守旧,就这么拖着,没个说法。张琼华后来听说丈夫在外有家,还是咬牙撑郭家门户,帮着带侄子侄女,操持田产,从没闹过。 旧社会就这样,女人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忍着过日子。张琼华这辈子没圆房,没生娃,却守着“嫁鸡随鸡”的老话,熬了六十八年。郭沫若那边,留学归来,投身革命,写诗作戏,名声大噪。可这段婚事,他晚年回忆起来,总说成毕生大憾。1939年,郭父病重,他带第三任于立群回乐山奔丧,时隔二十七年重见张琼华。她鬓角花白,瘦了圈,却让出卧房,还给孕中的于立群熬补汤。郭沫若鞠躬道歉,说这些年对不住她。张琼华只低头应了声,从此两人各过各的,没深谈。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翻天覆地,可张琼华的日子还是老样子。她守在沙湾老屋,种菜养鸡,帮邻居缝补衣裳。1963年,她七十出头,攒钱北上北京,想见丈夫一面。工作人员接待,带她逛了故宫、天安门,劝她回家,说郭沫若忙公事。1978年郭沫若病逝,家人怕她伤心,瞒着没说。次年,他闺女来乐山探望,她握着手,泪流满面,头一遭让人叫“母亲”。1980年6月,张琼华在老宅走完九十一岁人生,枕头下压着那张泛黄婚书,柜里嫁衣还叠得整整齐齐。 而郭沫若的《黑猫》里,提了这桩婚事,字里透着悔。书上说,他年轻气盛,不甘心被旧礼捆绑,可伤了张琼华一辈子。两人那点交集,就1939年那声歉,1963年京城一晤。党史教育我们,革命先辈有功有过,得辩证看。郭沫若为国为民,贡献不小,但个人生活里,这事是个教训。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