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我们开天价他们也只能乖乖购买!”1993年,由于技术原因,中国花费了3.8亿美元从欧美购买了一台燃气轮机。可是,短短25年后,中国成功打破了欧美长达70年的垄断,成功制造出了燃气轮机的一级静叶。 那时候的中国电力工业正起飞,电厂一个接一个上马,可核心动力设备全靠进口。1993年,国家为深圳周边能源需求,从西门子买下一台重型燃气轮机,足足3.8亿美元。这钱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当时外汇储备的一大块,咬牙掏出去了。欧美那边技术封得死死的,合同里明文写着不许转技术,设备一到港,安装维护全由德国专家把关,中国人只能干看着。坏了修一次,百万美元起步,电厂账上天天流血。供应商还爱放话,说这玩意儿中国百年摸不着边,故意开天价,卡得死死的。国内想自己琢磨,图纸资料一概不给,知识产权壁垒高筑,电力企业喘气都费劲。 这种局面不是新鲜事儿,早几年进口就没断过。欧美企业垄断了70年,燃气轮机热端部件尤其是涡轮叶片,技术门槛高到天上。国内电厂运行时,总担心供应链一断就瘫,能源安全成心头大患。国家能源规划会上,专家们翻着报告直摇头,起步晚、技术空白大,自研路子走不通。直到2009年,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研制工程拉开帷幕,东方电气集团带头干。2015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启动,上百家企业、上千科研人员齐上阵。这股劲头一起来,局面就变了,从买买买转向自力更生。 专项一落地,青年队伍就组起来了。段方苗那时是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一接到任务就投身进去,团队平均34岁,没人带过现成经验,全靠理论和论文起步。他们直奔一级静叶,这部件是燃气轮机高温区的守护神,直面1400到1600摄氏度气流,合金熔点才900度,温差大得吓人。国外封锁严,资料少得可怜,团队从基础合金配比入手,反复试验。 冷却孔设计成难题,孔少散不了热,孔多又伤强度,位置大小得精确到0.1毫米。试了上百轮,从几十个孔到最终400多个,失败品堆成山。2018年12月25日,首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涡轮第一级静叶铸件通过鉴定,这一步砸碎了欧美70年垄断,中国在热端核心部件上头一遭站稳脚跟。 一级静叶突破像开了闸,产业链条全活络了。东方电气集团以此为基础,推出一批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50。2021年,这机组入围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里面2万多个零部件,工作压力18个大气压。2023年3月,华电清远分布式能源站G50完成72加24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 2024年3月,中电德阳项目跟上,两地累计运行超5000小时,效率对标国际,排放低不少。G50证明了中国重型燃气轮机靠谱,填补了国内空白。 小型化也没落下,G15燃气轮机紧随其后。这家伙长5.7米、宽2.3米、高2.7米,小巧却猛,一小时发电2.2万千瓦时,够2500户人家用一天,排放只及传统火电五分之一。适合分布式能源,部署灵活,环保又省地。国家专项一发力,企业间协作顺溜,技术迭代快,燃气轮机从大块头向精干型转,适应更多场景。 更带劲的是,产品开始走出去。2021年6月,中国船舶集团703所的CGT25-D型燃气轮机运到俄罗斯诺瓦泰克天然气增压站,完成72小时考核试验,顺利交付。这是中国燃气轮机首次出口应用,30兆瓦级,自主知识产权全覆盖。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超14000项,俄罗斯北极LNG-2项目急需设备,美国LM9000只给了4台就断供,四处碰壁,最后找上中国。这台机器稳稳顶上,支撑起多条液化天然气生产线。当年欧美嘲笑中国百年难成,现在自家货成了别人救急稻草。 回看这三十年,从1993年那笔憋屈采购,到2018年静叶自主,再到G50商运和出口俄罗斯,中国燃气轮机走完了欧美七十年老路。不是天生聪明,而是认准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握,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上百家企业联手,科研人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失败了爬起来,继续干,封锁的路硬生生走通了。现在,国产率节节高,碳中和目标近在眼前,能源安全更有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