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

盘盘鸭 2025-11-15 12:44:05

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群体,而华人或将成为少数,这都怪新加坡领导人的目光短浅。   2024年新加坡地铁早高峰的车厢里,印地语对话声混着键盘敲击声,压过了熟悉的粤语。   本地华人陈叔攥着扶手,看着满车厢陌生面孔,想起二十年前这条线还没这么挤。   他口袋里刚领到的退休金,比去年又少了些,而房租却涨了近三成。   这景象并非偶然,印度裔在新加坡的聚集,早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根基。   19 世纪 30 年代,首批印度齐智人就来此谋生,多是银行家与商人。   后来殖民时期需要廉价劳工,更多印度人涌入,在实龙岗路形成早期聚居区。   只是那时人数不多,直到二十多年前,政策转向才让这股潮流陡然加速。   二十多年前,新加坡政府召开经济会议,桌上摆着金融科技产业的规划图。   “本地高端人才不够,生育率低,得从全球引,印度的 IT、金融专家多。”   部长敲着文件强调,当时硅谷已有三分之一工程师是印度裔,成功先例在前。   2005 年新印签订人才引进协议,政策大门彻底敞开,这是最直接的推力。   没人反对,大家都觉得 “能让新加坡更富”,可没人想到后来的变化。   政策落地第一年,印度裔工程师就多了两千人,写字楼里开始出现咖喱味。   他们中不少是高种姓精英,出身优渥,接受过印度顶级教育。   英语本就是印度官方语言,虽有口音却不影响沟通,契合新加坡职场环境。   本地年轻人还笑着说 “多学门外语好”,没察觉竞争已悄悄找上门。   十年前,变化开始显山露水。陈叔的儿子面试银行岗位,输给了印度裔候选人。   “对方英语更流利,还懂最新的金融软件,沟通能力特别强。”HR 的话很直接。   这正是印度裔的优势 —— 从小通过社团演讲培养的表达与协调能力。   小区里的便利店换了印度老板,菜市场摊主开始学印地语打招呼。   地铁早高峰的队伍越来越长,以前等两趟就能上,现在要挤三趟才勉强进去。   有本地老人私下说 “这城市快认不出了”,可没人敢在公开场合抱怨。   印度裔的 “抱团文化” 也让他们更快立足。   小印度区里,同乡互相介绍工作、提供创业资金,形成成熟的互助网络。   就像硅谷的印度企业家协会,新加坡的印度圈也在悄悄扩张人脉。   陈叔楼下写字楼的印度裔高管,正是靠同乡推荐进入公司,一路晋升。   这种凝聚力,让他们在职场竞争中格外有优势。   五年前,小印度区发生骚乱,新闻里的画面让全新加坡震动。   “人口太密集,文化差异没融合好,迟早要出问题。” 网友在论坛里讨论。   政府这才收紧外来人口政策,提高工作签证门槛,优先录用本地人。   可陈叔发现,楼下写字楼里的印度裔高管没少,反而多了几个印度裔议员。   那年新加坡选出首位印度裔总统尚达曼 —— 祖上是斯里兰卡泰米尔人。   有人在茶餐厅说 “这是信号”,引来一片沉默,历史与政策的合力已难逆转。   现在,陈叔每天去社区公园下棋,听到的印地语比闽南语还多。   孙子放学回家说 “班里一半同学是印度裔,老师要教大家唱印度儿歌”。   房租每年涨 5%,退休金却没跟上,陈叔不得不去兼职看停车场。   有次他跟印度裔邻居起争执,对方说 “新加坡是全球人的新加坡,不是华人的”。   这话让他心里堵得慌,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 政策确实是这么说的。   政府也在想办法,推出 “本地优先就业计划”,要求企业雇佣本地人比例不低于 60%。   学校增加华语课程,还办了不少文化融合活动,可效果并不明显。   “印度裔喜欢抱团,华人也习惯自己玩,很难真正融到一起。” 社区工作者说。   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里,印度裔依然占着很多高薪岗位,本地年轻人只能去中小企业。   有调查显示,近七成本地华人觉得 “归属感越来越弱”,三成考虑移民。   网上还在争论 “十年后印度裔会不会成主要群体”,有人贴出人口数据: 现在印度裔占新加坡人口约 8%,华人占 74%,可印度裔生育率是华人的两倍。   “按这速度,五十年都赶不上,别瞎操心。” 有人反驳,却没人能确定未来。   如今新加坡的街头依旧繁华,高楼大厦间的广告牌上,印着多语言的标语。   有人觉得 “多元文化让新加坡更有活力”,有人担心 “文化失衡会引发矛盾”。   政府走在钢丝上,一边要抓经济,一边要稳社会,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这场始于殖民时期、加速于二十年前政策的人口变迁,还在继续。   没人知道终点会是繁荣,还是内耗,而像陈叔这样的普通人,只能在变化里适应。   在适应里,寻找自己在这座多元城市中的生存空间。     信源:华人“不生”,印度人“猛生”I新加坡这“人口账本”,未来要“变天”?——搜狐

0 阅读:57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