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欧盟成员国正式通过取消小包裹免税的政策,明眼人都清楚,这主要是针对涌入欧盟的中国廉价商品。 欧盟各国财长在布鲁塞尔一拍板,决定2026年就要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小包裹征收关税。这比原计划2028年实施整整提前了两年,急不可耐的心情一目了然。 “针对中国商品”这话可不是瞎猜,欧盟自己的统计数据早露了馅。2024年通过跨境电商卖到欧盟的中国小包裹,光服饰、小家电这类便宜货就占了63%,从义乌发往德国的耳机、西班牙的家居用品,很多单价都在50到100欧元之间,刚好卡在之前150欧元的免税线以下。现在突然把免税取消,还提前两年动手,说白了就是怕中国商品再抢本土商家的生意,急着筑起“关税墙”。 欧盟嘴上说“公平竞争”,实际是自家企业扛不住了。德国的中小型家电厂这两年倒闭了27家,法国的快时尚品牌关店数量涨了40%,他们把这锅全甩给中国商品,说“低价冲击市场”。可谁都知道,中国商品便宜不是靠“倾销”,是靠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物流——义乌的小商品从生产到运到欧洲,成本能比欧洲本土生产低30%,这是实打实的产业优势,不是靠耍手段。 最坑的还是欧盟老百姓。之前花80欧元能从中国买个质量不错的空气炸锅,以后加了关税,可能得花120欧元才能买到同款;之前100欧元能买三件纯棉T恤,以后说不定只能买两件。欧盟委员会算过一笔账,这政策实施后,每个家庭每年在日用品上的开销要多花230欧元,相当于多交了一笔“生活税”。可他们不管这些,只顾着帮本土企业“护盘”,把老百姓的钱包当成了“救市工具”。 欧盟内部其实早就吵翻了。荷兰、比利时这些靠港口和物流吃饭的国家坚决反对,因为中国小包裹大多从他们的港口入境,取消免税后包裹量肯定跌,港口收入得少一大块;德国的电商平台更是跳出来抗议,亚马逊德国站35%的跨境订单都是中国小包裹,没了免税优势,订单量估计得腰斩。但法国、意大利这些本土制造业占比高的国家非要推,最后还是靠“少数服从多数”硬拍了板,根本没顾着成员国的不同利益。 提前两年实施更暴露了欧盟的“慌”。原本计划2028年动手,是想给本土企业留时间转型,现在突然提前,说明他们发现中国商品的渗透速度比预想中快——202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对欧销售额又涨了28%,眼看就要把欧盟本土的低价市场彻底占了,才急着提前“刹车”。可这招未必管用,中国商家已经在调整策略,有的把两个小包裹拼成一个大包裹,有的在波兰、捷克设海外仓,绕开关税限制,欧盟的“小聪明”可能根本拦不住。 欧盟还想借着这政策逼中国让步,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光伏这些领域开放更多市场。可他们忘了,中国也不是没反制手段——欧盟的红酒、奢侈品每年要靠中国市场卖出去上千亿欧元,真要是闹僵了,中国也能调整关税,最后谁吃亏还不一定。这种“单边加税”的做法,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会把双方的贸易关系搞僵。 说到底,欧盟这政策就是“保护落后”的遮羞布。不想着怎么提升本土产业的竞争力,反而靠加关税挡外来商品,本质是在剥夺消费者选择便宜商品的权利。真要想实现“公平竞争”,不如好好学学中国的产业链管理和物流效率,而不是急着筑墙。不然这“关税墙”挡得住中国商品,挡不住老百姓对性价比的追求,最后只会让自己的市场越来越封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国欧盟贸易 欧盟对等关税 欧盟关税提案 欧盟执行标准 欧盟关税新政策 美国对欧盟关税 欧盟加收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