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一校长退休,拒绝百万年薪,前往山区支教,谁知,半年后,学生就消失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15 11:19:01

2016年,杭州一校长退休,拒绝百万年薪,前往山区支教,谁知,半年后,学生就消失了60多个,校长慌忙向教育局询问,电话那头传来的回应,让他心头一紧:“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2019 年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操场,561 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被风吹得轻轻颤动。   陈立群蹲在 “志向树” 下,指尖拂过树干上的刻痕 —— 这是他 2016 年种下的。   三年前从杭州重点中学退休时,他撕碎民办学校百万年薪聘书,执意来这山区。   这份选择,源于他做了四十年教育的初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看见山外的世界。”   1979 年,刚成为教师的陈立群在杭州乡村学校任教,那时条件比台江还苦。   他带着学生在教室外的空地上上课,用木板当黑板,却从没让学生缺过一节课。   后来到杭州重点中学当校长,他始终坚持 “硬件可以差,课堂不能差” 的理念。   2016 年退休时,民办学校用百万年薪请他,他却想起当年乡村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   “台江的孩子更需要我”,他收拾行李时,把杭州办学的教案和管理制度都装了进去。   初到台江,雨季的雨水让教学楼墙皮大面积剥落,陈立群夜里睡不着。   他想起 1985 年在杭州改造老校舍的经历,第二天就画出食堂改造草图。   “三千多学生挤铁皮棚打饭,不符合基本办学标准”,他找后勤处开会时语气坚定。   施工期间,他每天蹲在工地啃盒饭,这是他在杭州建校时养成的习惯。   两个月后,三座带防蝇灯和消毒柜的食堂落成,学生打饭时笑着说 “像城里学校”。   但课堂问题比他预想的更棘手,巡查晚自习时他看到老师在讲台上玩手机。   这让他想起 1990 年在杭州处理教学事故的事 —— 当时他也是果断撤换不负责的老师。   高三语文课上,老师写错 “作文结尾要开门见山”,他课后立即组织教师培训。   “我在杭州当校长时,教案要提前审核,上课不能有半点马虎”,他对台江老师说。   一个月内,两名不称职的老师被调离岗位,他还把杭州的十六条校规优化后贴在教室。   推行早读制度时,学生们嘻嘻哈哈应付,陈立群没生气,而是讲起自己的经历。   他年轻时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读书,靠着坚持考上师范学校,才成了一名教师。   “读书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有选择人生的权利”,他的话让学生们安静下来。   成人礼上,他仿照杭州学校的流程,让家长给孩子写家书,不少学生当场哭了。   从那以后,早读课的朗读书声能传到校外,以前躲厕所抽烟的学生也开始背单词。   杨小龙交不起校服钱的事,让陈立群想起 1982 年资助杭州贫困学生的经历。   那时他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却挤出一半帮学生交学费,现在他仍保留着这个习惯。   他从自己工资里掏钱给杨小龙买新球鞋,鞋盒里的纸条是他常对学生说的话。   “跑快些,山外有海”,这句话曾激励过杭州的很多学生,现在也照亮了杨小龙的路。   第二年杨小龙考上沿海大学,陈立群比自己孩子考上大学还高兴,特意去送他。   寒假六十多个学生辍学,陈立群带着老师翻山越岭家访,这让他想起早年在杭州家访的事。   那时他骑着自行车走几十里路去学生家,现在在台江,吉普车都开不到有些学生家。   在漏雨的木板房里,看到辍学女生编竹筐,他想起 1979 年教过的一个辍学女孩。   当年他硬是把那个女孩劝回学校,后来女孩考上了师范,现在也成了一名教师。   “你闺女物理全县第七,不能让她一辈子困在山里”,他说服家长,把女孩带回学校。   2017 年第一次高考,台江中学本科上线人数翻两番,陈立群却没停下脚步。   他把杭州重点中学的 “分层教学” 模式引进来,根据学生成绩制定不同学习计划。   这四年里,他没领过学校一分钱工资,反而用自己的积蓄设立奖学金。   这是他从 1995 年就开始的做法,在杭州时他就常自掏腰包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   民办学校再次高薪请他,他指着 “志向树” 说:“这里的孩子比百万年薪更重要。”   后来陈立群患上严重关节炎,下雨天上下楼梯要抓着扶手挪,却不肯用拐杖。   他想起 2000 年在杭州摔断腿,坐着轮椅还去学校看学生的经历,现在这点痛不算什么。   如今,“志向树” 已经长到两人高,树下埋着历届学生写的人生目标。   常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他,讲大学里的生活,他就坐在树下听,笑得格外开心。   现在的陈立群,虽然年近七十,仍坚持每天去学校转一圈。   “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一直留在台江”,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和四十年前当教师时一样的光。   那些从台江走出去的学生,有的已经回到家乡当老师,延续着他的教育初心。   这个从杭州来的老校长,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改写了一座山区中学和无数孩子的命运。     主要信源:(人民周刊——陈立群:“时代楷模”续写教育情缘)

0 阅读:7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