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出白眼狼”了?很多人以为,朝鲜亲俄、巴基斯坦亲美,是中国的“援助外交”彻底失败。真相是,这恰恰证明了中国“长期底牌”的价值——它们越是去找俄美要“快钱”,就越离不开中国的“长线投资”。 国家打交道比邻里相处复杂得多,尤其像朝鲜、巴基斯坦这样的周边国家,身边围着俄美这样的大国,难免要根据实际需求搭把手、借点力,但这从来不是对中国的“背叛”,反而恰恰衬出了中国长线投资的精明。 先说说巴基斯坦,这些年总有人盯着巴美之间那点军事合作说三道四,比如2022年美国宣布给巴基斯坦4.5亿美元的F-16战机维护方案,就有人喊“巴铁不铁了”。 可稍微翻点历史就知道,美国的援助从来都是“应急包”不是“定心丸”,冷战时苏联入侵阿富汗,里根政府立马抛来32亿美元援巴计划,还送40架F-16战机,等苏军一撤,老布什转头就以核问题为由断了所有援助,连巴基斯坦早付了钱的F-16都扣着不给。 这种“用得上就给糖,用不上就踹开”的套路,巴基斯坦早就领教够了。 反观中国给巴基斯坦的,都是能扎根结果的“硬家伙”,中巴经济走廊启动这么多年,光直接投资就砸了254亿美元,卡洛特水电站一建起来,每年发32亿千瓦时电,能满足500万人的用电需求,建设高峰期还给当地创造了近5000个工作岗位。 瓜达尔新国际机场2024年刚启用,中国援建的中巴友谊医院运营才半年多,就接诊了15万人次,光新生儿就接生了1260个。 美国给的维护费顶多让几架战机飞起来,中国建的电站、医院、机场,却是能让巴基斯坦人天天用上电、看好病、走出去的根基。 巴基斯坦找美国补点军事上的短期需求,就像家里装修到一半临时缺包水泥,找邻居借点应急,总不能说这房子就不是自己盖的了吧。 再看朝鲜,这些年俄朝合作频繁,尤其在能源和军事领域走得近,不少人又开始唱衰中朝关系。可他们忘了,朝鲜的经济命脉里早就扎下了中国的“根”。 中朝合作的罗津港,中国投了1.5亿改造,把这个年吞吐600万吨的不冻港盘活,从这里出发的货物能直接运到上海、广东,连粮食、木材都能顺畅流通,这可是朝鲜打通对外经贸的关键通道。 俄罗斯能给朝鲜的大多是石油、武器这些“快消品”,解决的是眼前的急需,但要把这些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还得靠中国建的港口、修的道路。 就像一个开小卖部的,邻居给送了批货,但得有货架摆、有路子卖才能赚钱,中国干的就是搭货架、修销路的活儿。 朝鲜找俄罗斯拿点“快钱”应急,根本动不了中朝合作的根基,反而因为这些基建的存在,朝鲜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越频繁,越离不开中国铺好的底子。 这背后其实藏着中国外交的“长期算盘”——不搞那些拉帮结派的小圈子,不给援助绑上一堆政治条件。 美国给援助向来附带一堆“规矩”,要么要求对方搞市场经济,要么拿人权说事,非洲有几个国家就因为加征二手衣物关税,差点被取消贸易优惠。 中国从来不来这一套,给巴基斯坦送278套农机装备,就是帮着解决粮食安全;给朝鲜修港口,就是为了方便经贸往来,没有任何附加条款。 中国进出口银行光是“一带一路”的贷款余额就超2万亿元,这些钱都砸在了像巴拉果德水电站这样的硬项目上,不是为了让对方选边站,而是帮着夯实发展的底子。 那些觉得中国援助失败的人,说白了是把国家关系当成了小孩子过家家,非得对方只跟自己玩才算“忠诚”。 可现实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巴基斯坦要应对地区安全压力,朝鲜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俄美能提供的短期资源正好能补这些缺口。 但这些“快钱”就像夏天的冰棍,看着解渴化得也快,真正能让国家站稳脚跟的,还是中国花十几年时间建的电站、修的港口、盖的医院。 就像家里过日子,偶尔要点外卖改善伙食,但天天吃饭还得靠自己的厨房,中国就是帮着搭厨房、修灶台的那个,别人给的外卖再香,也替代不了自家厨房的根本作用。 中国从来没指望靠援助把谁绑在自己身边,这种不强迫、不干预的相处方式,反而让周边国家更愿意长期合作。 巴基斯坦总理说中巴经济走廊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朝鲜靠着罗津港打通外贸通道,这些都是比短期表态更实在的认可。 大国之间的博弈里,一时的热闹算不得什么,能在几十年里持续输出稳定和发展的力量,才是真的有底气,这大概就是中国外交最聪明的“长期底牌”。 参考资料: 堪比山海的中巴友谊牢不可破.--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