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

娱妮相约娱乐 2025-11-14 12:09:30

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国工厂的高管,企业资产也会被没收,剧本都是现成的,只是地点和演员发生了变换。 2025 年春天的尼日尔闹剧还历历在目。军政府领导人奇亚尼一纸紧急政令,就让中石油在当地的三名高管必须 48 小时内离境, 津德尔炼油厂的账户被瞬间查封,连中资运营的阳光国际酒店都以 “歧视性经营” 为由被吊销执照。 谁都清楚,这根本不是什么合规审查,而是军政府兜里没钱了,把主意打到了中国企业的资产上。 从 2003 年西方企业撤离后,中石油花了 22 年时间,砸进去 46 亿美元,建起了阿加德姆油田、2000 公里长的尼日尔 - 贝宁输油管道,直到 2024 年第一船原油出海,尼日尔 90% 的石油出口都得靠这条管道活着。 前一年还在和中方一起庆祝产业链贯通,转年就以 “薪资过高”“拒绝本地化采购” 为由翻脸,本质就是借行政手段讹钱,讹不到就直接抢。 那些厚厚的合作协议,在枪口和政令面前连张废纸都不如,有员工说前一天还在开会讨论扩产,第二天厂区大门就换了岗哨,这就是最真实的结局。 尼日尔用的是明抢,欧盟玩的则是 “文明套路”,但目标都是一样的:既要你的技术,还要你的资产。 欧盟 2023 年生效的《新电池法》看着满篇都是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说法,实则处处藏着技术掠夺的钩子。 按规定,2027 年起动力电池要想进欧洲,必须带 “数字电池护照”,里面得清清楚楚写着材料成分、供应链数据甚至碳足迹细节。 这哪里是要 “护照”,分明是逼企业交出核心生产机密。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还设定了近乎苛刻的回收目标,锂的回收率 2031 年要达到 80%,钴、镍得冲到 95%,本土企业没这技术就逼着中国企业共享,美其名曰 “行业协同”。 汽车行业的戏码更直白。2024 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叠加基础税率后最高达 45.3%,把车价抬得老高,逼着中国车企要么退出市场,要么乖乖建厂交技术。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了工厂,90% 的本地化采购都做到了,还是被质疑 “只组装不输出技术”,言外之意就是不把 e 平台 3.0 的架构交出来,就别想安稳拿补贴。 大众更直接,砸 7 亿美元买了小鹏 5% 的股份,派几百个工程师跑到广州驻点,美其名曰 “联合开发”,实则就是盯着人家的智能驾驶技术学本事。 欧盟还在汽车行业 “行动计划” 里明说,中国企业想进市场,要么合资要么授权技术,这和尼日尔军政府的 “要么加钱要么走人” 本质上没区别,只是包装得更光鲜。 《关键原材料法案》更是把算盘打得噼啪响。欧盟自己缺锂、缺稀土,重稀土进口 80% 以上靠中国,就出台法案要求 2030 年本土加工占比达到 40%,还规定不能从单一国家进口超过 65%。 怎么实现?还得靠中国企业。 比利时芯片企业 BelGaN 破产拍卖,中国企业花 850 万欧元买了最大份额的设备,本是正常商业行为,欧盟却盯着那些可能涉国防用途的设备反复审查,本质就是既想要设备又不想让中国掌握完整技术链。 这种 “既要又要” 的心态,和尼日尔军政府拿了 4 亿美元贷款还想涨原油分成的贪婪,简直如出一辙。 最值得琢磨的是节奏把控,不管是尼日尔还是欧盟,都懂 “先养后杀” 的道理。 尼日尔等管道通了、炼油厂满负荷了才动手,欧盟也是等中国企业把工厂建起来、供应链铺好了才亮规矩。 宁德时代为了绕开壁垒和 Stellantis 建合资厂,技术刚共享一部分,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就来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了欧洲市场近六成份额,《新电池法》的细则就紧跟着出台。 这和尼日尔等中方投完钱、建成产业链再翻脸的时间点,拿捏得一模一样。 欧盟总说中国企业 “不公平竞争”,可德国车企拿补贴的时候从没见他们吭声,中国企业一建厂就各种审查;尼日尔军政府喊着 “资源主权”,可自己连炼油的技术都没有,抢了工厂也玩不转。 两种套路,一个用法律条文当工具,一个用枪杆子当后盾,都是等猎物把家安好、把本事亮出来,再动手收割。

0 阅读:0
娱妮相约娱乐

娱妮相约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