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消息,哈萨克斯坦正出现类似乌克兰的去俄化趋势,社交网络到教材叙事都在悄悄改变公众情绪,这是否意味着它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中俄又会如何应对? 看似剑拔弩张的去俄化背景下,2025年11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莫斯科的会面打破了外界猜测。双方共同签署宣言,将双边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联盟水平,还一口气签下14项合作文件,涵盖经济、交通、医疗卫生、生态等多个领域,尤其强化了航天、能源、稀土开采等核心领域的绑定。晚宴结束后,普京亲自将托卡耶夫送到专车旁,这一细节足以说明两国关系的务实底色。 这种表面去俄化、实则深绑合作的矛盾,核心在于哈萨克斯坦的地缘平衡策略。与乌克兰2014年后全面倒向西方不同,哈萨克斯坦从未放弃与俄罗斯的经济依存。俄罗斯是其能源出口的主要通道,稀土开采等产业更是离不开俄罗斯的技术支持,单纯的反俄情绪根本经不起现实利益的推敲。年轻一代虽受教材叙事影响,将苏联时期的负面记忆奉为核心,但上一代决策者深知,脱离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基础将面临崩塌。 对中国而言,哈萨克斯坦的民族主义潜在风险确实值得警惕,但2025年中哈合作的蓬勃态势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两国正冲刺5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中欧班列过境哈萨克斯坦的数量占全线的80%,阿拉木图自贸区更是给出清关补贴30%、设备进口关税全免的优惠政策。中信集团投资30多亿美元建设的海沥青厂,直接为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基建项目供货,下个月即将启动的中哈数字货币结算试点,还将把跨境汇款手续费从3%砍至0.5%。 经济合作的深度绑定,直接催生了当地对中文人才的狂热需求。如今在阿斯塔纳,会中文的会计月薪已开到3万人民币,却依然一才难求。这种就业市场的变化,让普通民众真切感受到与中国合作的红利,也在无形中对冲了西方输入的反华情绪。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远比虚无缥缈的民族主义口号更有吸引力。 不过风险也并非不存在。2025年7月,哈萨克斯坦网红阿茹詹·艾别科娃在中国广州拍摄的恶搞视频就引发了争议。她以测试治安为由,刻意制造与中国陌生男性的肢体接触,甚至栽赃他人,这类视频在网络上获得破百万播放量。回国后她被警方传唤,虽公开道歉却只对哈萨克斯坦人民表示歉意,引发两国网民不满。 有哈萨克斯坦网民留言指出,她应该向被玩弄的中国人道歉,还有人直言这种为流量博眼球的行为,在本国文化中也不被允许。这一事件虽属个例,却暴露了部分群体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对中国存在的文化误解,也警示民族主义情绪若被放大,确实可能从反俄转向反华。 西方NGO在其中的推波助澜不可忽视。它们借助社交网络算法,专门放大少数激进派的反俄言论,让极端情绪看起来比现实更普遍,这种操作与乌克兰2014年的舆论攻势如出一辙。但哈萨克斯坦的字母改革给出了不同答案,2017年启动的西里尔字母转拉丁字母改革,计划2025年1月全面收官,这一去俄化核心举措实施多年,并未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反而让民众逐渐适应了这种温和的文化转型。 综合来看,哈萨克斯坦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它的去俄化更多是文化层面的民族身份重塑,而非政治层面的全面对抗,中俄也无需采取所谓联手反对的姿态。经济利益的深度绑定、地缘平衡的务实考量,都让其不会轻易走向极端。 未来最可能的走向是,哈萨克斯坦继续在文化上推进去俄化,强化民族认同,同时在经济上与中俄保持深度合作,对西方则保持有限开放。但需要警惕西方 NGOs 借助社交网络持续渗透,若激进情绪失控,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对中国而言,持续深化务实合作、通过民间交流消除文化误解,才是应对潜在风险的最佳方式。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