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

昌茂病号显眼包 2025-11-13 18:38:19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 这话听着不绕弯子,却字字诛心,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琢磨,这不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儿吗?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老调重弹,无非是说 “道德滑坡”,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教授点透的是一种更深层的问题,就像咱们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出了毛病,不是感冒发烧那种表面症状,而是从根儿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现在好像有一种无形的歪风,把 “功利” 当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什么道义、人情、规矩,都得给利益让路,这种风气就像一股暗流,悄悄改变着大家的做事逻辑。 最明显的就是那种 “我赢你就必须输” 的想法,越来越常见。本来人和人相处、合作,应该是能双赢的事儿,可现在不少人觉得,只有把别人比下去、挤下去,自己才能占到便宜。这种想法一蔓延,社会上的互动就变了味儿,到处都透着一股紧绷的竞争感。 职场里这种感觉最明显。以前同事之间还能互相搭把手,一起把活儿干好,现在不少地方变成了 “同行是冤家”。谁要是多教别人一点东西,都得琢磨半天;看到别人升职加薪,第一反应不是恭喜,而是想着 “他是不是踩了谁上位”。 甚至有些人为了往上爬,不惜背后捅刀子、抢功劳,这种踩着别人肩膀的行为,居然还被当成了 “有能力”“会来事”,真是让人看不懂。 到了市场上,这种功利心就更直白了。以前说 “顾客是上帝”,现在不少商家眼里,顾客就是待宰的羔羊。缺斤短两都是小事,有些直播间卖假货、夸大宣传,把劣质产品吹成 “神器”,就为了多赚点钱;还有些商家做食品,连基本的卫生都不顾,添加剂超标、以次充好,眼里只有利润,完全忘了做生意该讲的诚信道义。 更让人揪心的是,连本该纯粹的校园,也没能逃过这种风气的影响。本来上学是为了学知识、学做人,可现在不少地方变成了 “分数至上” 的修罗场。 为了抢一个好名次、一个升学名额,有些学生作弊、抄作业,甚至故意藏起学习资料不跟同学分享;家长们也跟着卷,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只盯着考试分数,至于孩子会不会尊重人、有没有责任心、懂不懂体谅别人,好像都没那么重要了。 这种重功利、轻道义的风气,最先破坏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信任这东西就像空气,平时不觉得重要,一旦少了,处处都觉得憋得慌、磕磕绊绊。这就是教授说的 “内不能安”,咱们现在过日子,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当信任越来越淡,公共规则也慢慢成了摆设。高铁上有人扒着车门不让开,就为了等自己的家人;马路上有人闯红灯、逆行,觉得 “没人看见就没事”;还有人占公共区域堆杂物、乱停车,觉得 “自己方便就行”。大家心里好像都有个小算盘:守规矩的人反而吃亏,破坏规则才能占到便宜,那谁还愿意守规矩呢? 其实说到底,不是追求利益不对,人活着谁不想过好日子呢?咱们老祖宗早就琢磨过 “义利之辨”,关键不是不要利,而是不能丢了义,不能让利益的天平彻底歪掉。现在的问题是,太多人把 “利” 当成了唯一的目标,把 “义” 当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觉得只要能赚到钱、占到便宜,什么道义规矩都可以不管。 这时候光靠喊 “要讲道德”“要守本心” 的口号,其实没什么用。就像给一个重病的人只喂白开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一个环境里,老实人总是吃亏,投机取巧的人总能得利,那再怎么说教,大家还是会跟着利益走。 真正管用的,是得让 “讲道义” 的人不吃亏,让 “守规矩” 的人能得到回报。比如老实做生意的商家,能得到更多顾客的认可;踏实干活、乐于助人的人,能在职场上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机会;注重品德教育的学校,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肯定。只有建立起这样的环境,让道义和功利能并行不悖、彼此成就,大家才会愿意主动讲道义、守规矩。 王德峰教授的话,不是要否定我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而是提醒我们,一个社会不能没有道义的底线。如果人人都只盯着自己的利益,不管不顾别人和集体,最后只会陷入互相算计、互相提防的困境,这就是 “内不能安”;而一个没有道义支撑的民族,也很难在世界上真正立足,这就是 “外不能立”。 希望我们能慢慢找回那份被忽略的道义,让做事讲规矩、做人有底线,不再是 “傻气” 的代名词,而是能得到认可、得到回报的选择。到那时候,咱们过日子才会心里踏实,社会运转才会顺畅,整个民族也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这大概就是教授这番话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吧。   (信源:海峡导报)

0 阅读:1
昌茂病号显眼包

昌茂病号显眼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