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场清理开始!俄军遗体回收队发现惊人比例,乌军阵亡者中外国面孔超三成。 俄军在清理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中外国雇佣兵的比例异常之高,个别防御点的外籍人员占比甚至超过八成,战场上捡着的证件五花八门,哥伦比亚的国民身份证、波兰的退役军人证明、英国的私人安保执照散落各处,印证着这场冲突的国际化痕迹。 俄国防部2025年10月最新战报显示,整个顿巴斯战场外籍雇佣兵阵亡占比已达60%,红军城作为核心防御点,这一数字更是突破常规。 这背后是乌军难以掩盖的兵源危机。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冲突爆发至今乌克兰外逃人口达850万,其中16-18岁男性占比37%,适龄作战人员大量流失。 俄军方透露,乌军号称百万兵力,实际作战部队仅五十万左右,为填补缺口,只能靠海外高薪招募,许诺给发展中国家雇佣兵每月3400美元薪资,还附加战后移民福利。 但这些承诺大多是空头支票,不少哥伦比亚雇佣兵爆料,乌方长期拖欠薪资,仅发放少量定金就将他们推向最危险的前线。 这些外籍雇佣兵来源广泛,涵盖84个国家,波兰以2960人参战、1497人阵亡成为头号兵源国,美国、格鲁吉亚紧随其后。 2025年以来,拉丁美洲成为新的招募重点,哥伦比亚、巴西的失业青年占当前乌军外籍雇佣兵总数的40%。 他们大多缺乏系统军事训练,仅接受一两周速成培训就上战场,在俄军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下生存率极低,很多人抵达战场数周内就伤亡或被俘。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北约成员国退役军人“换皮”参战,携带北约制式加密电台和先进装备,实则成为北约战术体系的“活体传输器”。 这种局面本质是代理人战争的残酷写照。北约通过修改法律,允许现役军人退役后加入私人军事公司,再以“志愿者”身份介入,既规避国际法限制,又能深度参与冲突。 而乌克兰靠“金钱换命”的模式难以为继,国内经济崩溃导致后勤保障恶化,雇佣兵弹药短缺、医疗不足的问题频发。 红军城战场上的外国面孔,不仅暴露了乌军兵源枯竭的现实,更折射出大国博弈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当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遗体被草草掩埋,这场冲突的本质早已超越地域争端,成为各方势力角力的牺牲品,而和平却依旧遥远。顿涅斯克战况 红军城战局 俄罗斯伤亡人数 乌军伤员 俄罗斯伤亡 乌军逃兵人数 俄罗斯阵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