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前线,17岁战士顾克路,被越军炮弹炸成“两截”,副连长孙兆群大喊:“不抓俘虏了!杀光604高地上的敌人!”此后,孙兆群的举动更是让人意外。 那一刻,枪林弹雨仿佛都沉默了,孙兆群站在爆炸后的焦土边,眼神里燃着的是血与火交织的怒意。他扑上前,抱起顾克路的半截身子,那双还握着手榴弹的手仿佛在提醒他:“我没来得及扔出去的仇,你替我扔。” 604高地,是老山战区的命门之一。越军以此为依托,密布暗堡、藏兵壕沟,几次反复争夺,早已成为中越边境上的“血战地标”。 那一战,本是为了拿下制高点,为大部队推进扫清障碍。但在顾克路倒下的那一刻,战斗的意义,对孙兆群来说,变了。 “全体听令,压上去,宁死不退!”几分钟内,全排战士从原地跃起,像脱弦的箭冲向敌阵。他们不再等支援、不再顾战术,只有一个念头:为战友报仇。 孙兆群率先掷出两颗手雷,紧接着端起冲锋枪,对准一个越军暗堡猛扫。他身后,冲锋的号角在咆哮,每个士兵都仿佛化身利刃,劈开密集的火线。 他们用刺刀清除一个个藏匿点,炸毁一个个机枪口。越军的阵地瞬间崩塌。 那天战斗持续了近七小时,孙兆群负伤三处,带领全连打穿604高地防线,全歼守敌。他的军装血迹斑斑,却没人听他说一个“疼”字。 但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最让孙兆群难以承受的,不是伤口,而是顾克路临走前的那句话。 “副连长,我攒了三年钱,等打完仗回家,我想给我娘修个屋。” 这句朴实的心愿,如今成了孙兆群心口一根钉。战后,他第一时间请缨去处理烈士遗体,并亲自将顾克路的遗物打包送回了山东老家。 面对痛哭的顾父顾母,他没有多言,只是把一沓钱塞到老人手里:“这是他的心愿,我来完成。” 从那天起,他每月寄钱、每年探望。顾家的新瓦房,是他亲手帮着修起来的。他种地、挑水、修篱笆,像个真正的儿子。 逢年过节,他就陪着顾母坐在门槛上晒太阳,说着连队里的事,讲顾克路打靶有多准、挖战壕挖得多深。 但他做的,不止是顾家。 1986年,他找到了连里所有牺牲战士的档案,一一走访、一一承诺。有的烈士父母去世了,他便替他们守坟、扫墓;有的家属生活困难,他自掏腰包寄粮票;有的烈士子女辍学,他硬是帮人读完大学。 孙兆群用三十年践行承诺,他不在乎有没有人记得他,只在乎有没有人忘了他们。他说,战友的命不是白给的,活着的人就该做点事,让他们的家人不再孤单。 老山不再战火连天,604高地也恢复了沉静。但那些被战争定格的面孔,被一个人默默背负着,走了几十年。 孙兆群没说自己是英雄,他说自己只是个“替人尽孝的兵”。可正是这种“替人”,让我们懂得: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有人用一生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