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他们躺着拿钱,我们卷到秃头?”——最近,一所高校直接把三名印度留学生的奖学金停了,理由简单:汉语课长期旷课。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炸锅。停的好! 这波操作,简直大快人心!很多人不知道,高校给留学生设置奖学金,从来不是“慈善投喂”,而是为了吸引优质人才交流学习,汉语课更是留学生的必修基础——连当地语言都不愿学、不愿融入,谈何学术交流、文化互鉴?反观国内学生,为了几千块奖学金,要卷绩点、拼论文、熬无数个通宵,有的同学甚至一边打工补贴生活费,一边不敢落下任何一门课程,对比之下,这三名印度留学生的行为,难怪会引发众怒。 这所高校的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三名留学生连续两个学期汉语课出勤率不足30%,多次提醒后仍无改进,符合奖学金停发的规定。要知道,留学生奖学金的金额可不低,动辄覆盖学费+生活费,有的甚至比国内普通工薪族的月薪还高。这些钱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本质上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更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理应用在认真求学的人身上,而不是给“混日子”的人当“躺平资本”。 身边有高校老师吐槽过,有些留学生确实存在“特权感”。上课想来就来,作业拖着不交,有的连基本的课堂纪律都不遵守,却因为“留学生”的身份,老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怕被说“歧视”。之前就有学校出现过留学生长期旷课却照样拿奖学金的情况,国内学生有苦难言——不是反对给留学生发奖学金,而是反对“无条件发奖”,反对“双重标准”。 汉语课看似是基础课程,实则是留学生融入中国的第一道门槛。不管是听课做笔记、和老师同学沟通,还是日常出行、生活交流,都离不开汉语。这三名印度留学生长期旷课,说白了就是没把学业放在心上,更没把这份奖学金当回事。他们可能觉得“拿奖容易”,却忘了奖学金的核心是“激励”,是对“认真学习”的认可,不是谁都能躺着享受的福利。 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们系为了奖学金,绩点要卷到3.9以上,论文改了八遍,留学生却能凭着‘国际生’身份轻松拿高额奖学金,还不学习”“之前学校有留学生翘课旅游,回来照样拿全额奖,这次终于有人敢较真了”。这些吐槽背后,是对“公平”的渴求——教育资源不该分国籍搞区别对待,认真学习的人值得被尊重,混日子的人就该被淘汰。 其实,停发奖学金不是“针对”印度留学生,而是坚守规则底线。这所高校的做法,恰恰体现了“一碗水端平”: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违反了校规、没达到奖学金要求,就该按规定处理。之前就有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留学生管理,奖学金发放必须与学业成绩、考勤情况挂钩,杜绝“重招生、轻管理”的现象。 这事儿之所以炸锅,本质上是大家对“双重标准”的反感,对“公平正义”的期待。留学生来中国求学,我们欢迎,但前提是彼此尊重——尊重中国的教育规则,尊重自己的学业,也尊重国内学生的努力。奖学金不是特权,汉语课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是检验学习态度的试金石,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真正的国际交流,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纵容”,而是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停发三名留学生的奖学金,不仅是给其他留学生敲响警钟,更是告诉所有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认真对待学业、尊重规则的人,才能真正获得认可。这波“硬核操作”,值得所有高校学习——别让奖学金变成“躺平福利”,别让国内学生的努力被辜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