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其名意味着“进去就出不来”,这里的环境极端恶劣,开采条件极其苛刻。 从经济角度考量,在东部陆地油田开采一桶原油的成本约为30美元,而在塔克拉玛干,这个数字跃升至60美元以上,考虑到国际油价长期在60-80美元区间波动,沙漠采油几乎无利可图。 技术挑战同样严峻,沙漠中的钻探设备需要特殊防沙改造,所有物资都需远距离运输。 更困难的是,这里的油藏深度普遍达到6000-8000米,远超常规油田,专家形象地比喻:在此采油犹如“在豆腐底下找铁块”,既要应对流动沙层,又要攻克超深岩层。 从国家能源安全视角看,当前的选择体现着深谋远虑。 美国虽为产油大国,却封存本土油田,优先使用进口资源,日本则将进口石油注入战略储备,保障能源安全天数超过200日,这种“藏油于地”的策略,实为能源大国的共同智慧。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2023年原油进口量达5.08亿吨,对外依存度超70%,在和平时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便宜油”,将国内资源作为战略储备,相当于为国家能源安全购买了可靠的“保险”。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石油人从未停止探索脚步。 塔里木油田公司研发的“超深井钻探技术”已突破9000米深度大关,相当于钻透珠穆朗玛峰。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8000米深处发现了罕见的远古“深海油藏”,这一发现不仅改写地质认知,更预示中国可能拥有世界级的超深油藏。 与此同时,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创新正在展开,塔中油田利用广阔沙漠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油光互补”,部分钻井已采用太阳能供电,这种创新模式,正逐步改写沙漠采油的经济账本。 能源安全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计算,更是复杂的战略布局。 中国正在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保障体系:来自俄罗斯的管道石油、中东的船运原油、中亚的天然气,加上国内常规与非常规资源的统筹开发,共同编织成更加稳固的能源安全网。 在能源革命的前夜,对传统资源的理解也需要更新,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纠结于“是否开采”,而是思考如何让这些深埋地下的宝贵资源,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审视“沙漠石油不开采”的疑问,本质上是在探讨国家发展的时间哲学,在我看来,这一选择体现着中国能源战略的前瞻性思考。 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价值超越当下市场价格,更关乎未来安全,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利用国际市场平衡供需是经济理性的选择,将高成本油田留作战略储备,相当于设置了国家能源安全的“应急防火墙”。 从技术发展规律看,暂缓大规模开采体现着务实精神,随着钻探技术持续进步,未来开采成本有望显著降低,今天的“不经济”可能在未来变得“经济合理”,等待技术成熟是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明智之举。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石油的角色,即使电动车普及,航空、航运、化工等领域仍高度依赖石油,将易采油田优先开发,将沙漠深处的宝贵资源留给未来,体现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实际上,中国对塔克拉玛干石油采取的是“科学开采”而非“完全封存”,目前的勘探开发持续进行,但采取了更加理性、节制的方式,这种既满足当前需求,又为未来留足空间的做法,彰显了大国能源战略的成熟。 在能源领域,最大的风险不是资源短缺,而是战略短视,中国对沙漠石油的审慎态度,证明我们已经超越了“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正以更全面、更长远的视角谋划能源未来,这份深谋远虑,终将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显现其非凡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