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想要收复广东? 广东属于南越国,但不属于越南!越南属于南越国,更属于中国,因为南越国是由秦始皇部将赵佗趁中原大乱建立的,仍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 公元前203年,秦朝将领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疆域涵盖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这段历史有三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其一,赵佗原籍河北正定,是秦朝委任的龙川县令,其建立南越国属于地方政权性质。 其二,南越国在存续的九十三年间,多数时间向汉朝称臣纳贡,接受中央政权册封。 其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将其地划分为九个郡县,直接纳入中央管辖。 值得深思的是,虽然现代越南的北部地区曾是南越国的一部分,但这与主权归属是不同维度的概念,正如历史学家葛剑雄所言:“历史疆域与现代主权不可简单等同,” 越南部分民族主义者将南越国视为其“第一个独立王朝”,这种历史叙事形成于20世纪初的抗法殖民时期。 实际上,从秦朝至宋朝的千余年间,现今越南北部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郡县管辖之下,直到公元968年,丁部领才建立独立政权“大瞿越国”。 这种选择性历史记忆的形成,体现了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对历史叙事的重塑需求,每个现代民族国家都在寻找自身的历史根源,但历史解读需要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 当前出现的“收复广东”论调,主要存在于越南少数极端论坛,其政府官方立场始终明确承认广东是中国领土,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因素: 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需求,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民族主义往往成为凝聚共识的工具,南海争端的历史叙事博弈。 双方在海洋权益上的争议,有时会延伸到历史领域的论战,最后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放大效应,极端言论更容易获得传播。 从地缘经济视角看,这种论调与现实发展需求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连续多年保持增长,越南已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 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这种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任何不切实际的历史领土主张都显得格外突兀。 南越国的历史给我们诸多启示,赵佗推行“和辑百越”政策,促进汉越文化融合,这种治理智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历史上的疆域变迁是复杂的过程,需要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理解。 中越两国共享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语言文字到风俗习惯,从建筑艺术到哲学思想,这种文明的联系远比政权更迭更为持久,正如一位东南亚研究学者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面对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与智慧,南越国历史不应成为争议的源头,而应成为理解的桥梁。 历史研究的本质是求真,而非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南越国问题上,中越学者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通过联合考古、学术交流、史料共享,共同还原历史全貌,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从国际法视角看,现代边界体系建立在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中越两国在1999年签署的《陆地边界条约》,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地区国家树立了典范,这种务实理性的态度值得继续发扬。 区域合作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中越两国迎来新的合作机遇,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将书写新时代的“和辑百越”。 我们应该从南越国历史中汲取的智慧是:尊重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珍惜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当两国人民能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时,历史才能真正成为进步的阶梯,这或许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后代最大的负责。 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历史终将证明,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