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应城发现442年前明代石拱桥,始建者为工部尚书 桥拱如虹,静卧李家河四百余载,见证了万历朝堂的风云变幻与一位尚书归乡后的民生情怀。 在湖北省应城市杨岭镇雷湾村(原孙岭村)河头湾,一座单孔石拱桥静卧于李家河上。这座被称为河头湾桥的古桥,在2025年应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考证为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今已有442年历史。据应城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此桥由明朝工部尚书李幼滋筹资兴建。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随着万历新政终止,李幼滋称病致仕,回到应城老家河头湾。他以“义河先生”的影响力,筹资开河拓宽李家河,并修建了这座河头桥,便利乡邻往来。古桥为青石材质,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长8米,宽3.5米,桥拱跨度5米。桥体两头低、中间高,呈抛物线弧形。桥头两端引桥与桥身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各向南北斜出三十余度,设计十分巧妙。 当地流传的一首打油诗生动描绘了古桥风貌:“一座石桥跨村前,连接东西数十村。桥宽五米长三丈,两头引桥双桥墩。桥高足有十多米,全是石料搭建成。建桥资金哪里来,全是李姓人捐赠。”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幼滋祖上是在元末“江西填湖广”移民大迁徙中迁至河头湾。因李幼滋治理黄河有功,明神宗御赐“三代尚书”坊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