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正说,大陆比国民党宅心仁厚。他说,近些天,竟然有国民党“民代”突然想起了旧时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1-12 15:51:41

林明正说,大陆比国民党宅心仁厚。他说,近些天,竟然有国民党“民代”突然想起了旧时代为国民党效力的人,这个事有些奇怪,为啥以前不重视,现在想了起来?   事情的缘起很直白:近期岛内部分国民党“民代”突然密集发声,提及那些曾为国民党冲锋陷阵的旧人,又是呼吁“保障权益”,又是强调“铭记贡献”,一副格外重视的姿态。   可熟悉台湾历史的人都清楚,这些群体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多是被国民党晾在一边的“边缘人”,抗战老兵晚年独居陋巷、基层军官退休后待遇微薄、普通士兵流落街头,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从没见国民党如此“上心”。   林明正的疑问恰恰点中要害:早不用时弃如敝履,现在突然翻出来当“话题”,显然不是真的心怀感念,更像是岛内政治博弈下的“临时抱佛脚”,想靠情怀刷存在感、捞取选票。   国民党对待“自己人”的薄情,在历史上早有定论,1949年败退台湾后,那些曾手握重兵、战功赫赫的将领,下场一个比一个凄惨。   孙立人在滇缅战场打出仁安羌大捷,被誉为“丛林之狐”,歼灭日军数量在军级将领中名列前茅,到台湾后却因遭蒋介石猜忌,1955年被安上“通共”罪名软禁33年,失去经济来源的他只能在台中乡下开荒种荔枝、蔬菜糊口,1988年恢复自由时早已满头白发,没多久便抱憾离世。   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退台后被监察院45名委员联名弹劾,虽最终不了了之,却彻底失去信任,再也没担任过任何要职,晚年只能靠妻子写作挣钱补贴家用,66岁就郁郁而终。 更让人唏嘘的是普通士兵,60万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残军中,大量士兵被撤销番号、闲置不用,不少人只能靠在码头做苦力、捡破烂谋生,当年扛枪卖命,到头来连一顿饱饭、一个安稳住处都成了奢望。 这些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国民党的逻辑里,这些人从来不是“自己人”,只是需要时拿来用、用完就丢的工具,功利算计远大于真情实感。 反观大陆,对待曾经站在对立面的人,展现出的包容与善意,是国民党永远学不会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没有选择清算杀戮,而是坚持“感化教育、改恶从善”,从1959年到1975年先后进行七次特赦,总共释放31527名服刑罪犯,其中就包括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战犯,甚至还有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这些人被特赦后,大陆没有任何歧视,反而给了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杜聿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用亲身经历撰写文史资料。 王耀武积极参与政协工作,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溥仪更是在植物园工作、撰写回忆录,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 这种不纠结于过去、着眼于未来的做法,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基于人道主义的尊重,是真正的大国胸怀。 更难得的是,大陆的这份关怀从未中断,这些年,大陆持续推进抗战老兵优抚工作,不管是身在大陆还是台湾的老兵,只要为抗战出过力,都能享受医疗补助、养老保障等福利。 福建厦门的“海峡两岸抗战老兵纪念园”里,两岸抗战老兵的名字被一起镌刻在纪念碑上,每年都有大批两岸民众前来祭拜,不分党派、不分地域,只论民族大义。 还有志愿者专门跨越海峡,帮助台湾老兵寻找大陆亲人,截至2023年,已帮助超过2万名台湾老兵圆了“落叶归根”的梦想,这样的实际行动,远比国民党的口头表态更有温度。 其实两者的本质区别很简单:国民党的“重视”是功利的、临时的,只在需要时想起;而大陆的“宅心仁厚”是真诚的、长久的,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蒋介石当年之所以失败,核心就是眼里只有权力,没有人民,对待同胞要么利用要么镇压;而大陆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相信人性可以被感化,相信每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现在国民党“民代”突然想起这些旧时代的效力者,与其说是“重视”,不如说是一场拙劣的政治表演。 他们不会真的去解决这些人的生活困境,只会把“情怀”当筹码,这样的操作只会让人觉得讽刺。 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来离不开对历史的正视和对人心的凝聚。大陆始终以包容、真诚的态度对待两岸同胞,这份善意不是刻意标榜,而是源自血脉深处的民族情怀。 国民党若真有诚意,就该放下政治算计,拿出切实举措善待那些曾为其效力的人,而不是只在需要时“突然想起”。 真心换真心,行动暖人心,这才是赢得人心的关键,也是两岸同胞走近彼此的基础。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