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清理门户了,侯友谊妄批郑丽文,她说:我是中国人,侯友谊你是中国人吗? 侯友谊说: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民国人。 “我是中国人”还是“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民国人”?这两个标签,表面上看似侯友宜和郑丽文之间的个人争执,实际上折射出国民党内部深层的三道裂痕。 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路线策略和历史包袱的集中爆发。 第一道裂痕,是方向感迷失了。 国民党似乎连自己“到底是谁”的问题都很难回答清楚。侯友宜说“中华民国人”,在部分人看来是想在两岸立场上保持中间、讨好中间选民,带有模糊策略的味道; 而郑丽文直言“我是中国人”,则被理解为坚守党魂,坚持“两岸同属一中”的基本立场。从过去明确喊出“反攻大陆”的目标,到后来小心维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再到如今“不统不独不武”的模糊平衡,国民党的核心认同感一直在慢慢被稀释。 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大陆“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祖国统一”,国台办更警告要依法追责台独顽固分子。 在这种背景下,身份模糊就像走在钢丝上,任何偏差都可能带来现实惩罚。 第二道裂痕,是策略与选票的天平失衡。 到底该优先考虑路线清晰,还是选票最大化?侯友宜被郑丽文批评“害死国民党”,正因为他在表态上选择模糊,显然是为了短期选举考量——2026年县市长选举,各地蓝图都在算计“北要稳、中要强、南要赢”。但在另一派人眼里,这种策略就像饮鸩止渴。 他们认为,只有把“九二共识”的旗帜重新举起来,路线讲明白,才能真正赢得中长期优势。民进党在此时布局已经快人一步:台中、宜兰提名动作早、策略明确,更显得国民党在路线和认同上的犹豫。年轻选民、摇摆中间选民、国际力量,各种因素都在拉扯党内意见,结果是既怕丢选票,又怕丢路线标,最后可能两头落空。 第三道裂痕,则刻在骨子里,是历史遗留的派系问题。今天路线之争,看似新鲜,其实是百年派系基因的延续。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本来就是广东、湖南、浙江等多个地方力量拼凑起来的。历史上资源分配不均,引发地方不满,像陶成章发动“倒孙风潮”就是例子。 罗智强质疑朱立伦程序不公,侯友宜和郑丽文公开对立,本质上还是“主义为利益让路”的老戏码。派系权力和选举资源的争夺,让团结变得困难,历史旧伤口在现实博弈中再次撕开。 总的来看,侯友宜与郑丽文之争,反映的其实是国民党在身份认同、路线选择和历史包袱三重压力下的困境。 南京大学一位学者形象地比喻,如果继续回避两岸关系的大势,就像一个越来越高的堰塞湖,迟早会崩溃。 真正的政治智慧,不是算盘上计算一时平衡,而是在明知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敢于担当。对于一个百年老党来说,抓住自己的根,厘清认同和路线,才有可能在历史洪流中找到应对时代挑战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