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首都基辅,大批乌军军人家属举行集会要求泽连斯基寻找他们在战场上失踪的亲人,另一些被俘乌军士兵的家属要求泽连斯基赶紧将他们的家人换回来 这些人中,有的是乌军战士的亲属,已经几个月没收到一丝消息;有的是被俄军俘虏的士兵家属,希望政府尽快交换战俘,然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层层官僚、冷冰冰的回应和一次次“正在处理”的敷衍。 集会并没有喧闹的广播,也没有激烈的标语,很多人只是静静站着,抱着亲人的照片,有的甚至已经模糊不清,纸边卷起。一个中年女人,穿着军绿色外套,胸前别着一枚乌军徽章,站在队伍最前面,她叫娜塔莉亚,是第92机械化旅一名失联士兵的母亲。 “我儿子今年才24岁,9月初在哈尔科夫方向执行任务后就再没音讯。”她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我不是来闹的,我只是想问一句,他到底是生是死?” 据乌克兰官方数据,目前已有超过1万名乌军士兵被列为“失踪”或“下落不明”。但这仅仅是官方数字,很多家属表示,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更令人担忧的是,家属们反馈,他们多次向国防部、战俘事务局等单位递交申请,几乎都石沉大海。 “我们不是没有耐心,而是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另一位家属说,“每一次问询,得到的都是‘正在登记、正在核查’,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连一句人还活着还是死了都没有。” 而在这一过程中,乌克兰政府的战俘交换进程也极为缓慢,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俄乌战俘交换的频率大幅下滑,平均每两个月只完成一次交换,且规模极小。 有士兵家属怀疑,政府在战俘交换问题上采取“选择性安排”,优先交换具有战略价值的人员,普通士兵则被忽视。 面对这一连串的质疑,泽连斯基总统在11月10日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他在会上表达对士兵家属的理解,并称“每一位失踪士兵都是我们的英雄,我们不会遗忘他们。”他还提到政府正加紧与红十字会、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合作,推动战俘交换。 但这番话,并没有平息家属们的情绪。 “我们不需要再听这些套话。”一位参加过集会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孩子不是口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的不是‘不会遗忘’,我们要的是行动。” 更有甚者有人开始质疑泽连斯基是否已经将“战俘问题”边缘化,转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外交、军事援助等宏大议题上,忽略了最基础的人道主义责任。 这些失踪士兵,很多并非战死沙场,而是在混乱的战场环境中被俘或走散。前线通讯设备老旧,战斗节奏混乱,很多基层士兵一旦失联几小时,便自动被列入“失踪”名单。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被俘士兵被俄方用作宣传工具,录制“自愿投降”或“反战声明”的视频,这些视频在乌克兰国内传播后,不仅令士兵声誉受损,也让他们的回归变得更加复杂。 “他们不是叛徒,他们只是想活命。”一位退役军官表示,“但政府似乎不愿承认这些士兵的存在,因为他们的投降会破坏国家的士气。” 在政府迟迟未能给出有效回应的情况下,部分家属开始组织自发的搜寻行动,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联系,交换线索,甚至有人跑到前线附近打听消息。 在Facebook上,一个名为“寻找我们的英雄”的页面已有超过两万人关注,每天都有新的照片上传,有的是战场现场截图,有的是从俄方社交平台扒来的截图,试图从中寻找被俘或失踪士兵的蛛丝马迹。 “我们不信任官方了。”页面管理员安娜说,“如果靠他们,我们的亲人早就被遗忘在泥土里了。” 很多人以为战俘交换是“你给我一个,我还你一个”的简单过程,实际上远比想象中复杂,交换名单需要通过红十字会确认身份、健康状况、意愿等多道程序。 而乌克兰方面则担心,如果把战俘交换当作常规操作,会被俄罗斯利用,变相鼓励对乌军的俘虏行为,但对于家属来说,这种“权衡”只是冷冰冰的推诿。 “你们可以谈战略、谈国际关系,可我们谈的是亲人。”娜塔莉亚说,“你们的决定,是不是意味着我连见儿子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需要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机器。”一位网友评论道,“机器只管运行,国家要有人性。” 甚至连一些亲泽连斯基的媒体也开始松口,呼吁政府建立更透明的战俘信息公开机制,设立专门的战俘事务委员会,并定期向公众发布战俘交换和搜寻工作的进展。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它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是一张张父母白发的脸,是一个个孩子盼望父亲归来的眼神,基辅街头的这一场集会,不是一次政治行动,而是一群人最后的求助。 参考资料: 上千具乌克兰阵亡士兵的遗体在交换点的冷藏卡车中等待,无人来领取,俄乌双方各有说法,真相扑朔迷离2025-06-09 鲁中晨报 乌军“混乱”撤退:最多或有千人被俘,“路上满是尸体” 2024-02-21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