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一个7岁男孩训练场上捣蛋,被老师连踹几脚,男孩委屈巴巴的看着老师哭。这

拾九观人间 2025-11-12 11:24:42

辽宁丹东,一个7岁男孩训练场上捣蛋,被老师连踹几脚,男孩委屈巴巴的看着老师哭。这一幕刚好被男孩妈妈看见,万万没想到,男孩妈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得很开心的样子。男孩妈妈:很信任老师,知道老师没有恶意!   辽宁丹东,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铺在户外训练场上,塑胶地面被晒得微微发烫,一群7岁左右的孩子穿着统一的训练服,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基础动作。   队列里,小明的身影格外“活跃”,他先是偷偷扯了前排女孩的马尾辫,惹得对方回头瞪他。   接着又故意踩着训练锥桶绕圈,脚下的步伐歪歪扭扭,还冲旁边的同学做鬼脸。   别闹了,归队!带队老师已经第三次朝小明喊话,声音里带着明显的不耐烦。   可小明像是没听见,反而蹲下身去拨弄地上的小石子,完全脱离了训练队伍。   老师快步走过去,弯腰想拉他起来,小明却猛地一挣,差点让老师踉跄了一下。    就在这时,老师往后退了半步,抬起右脚对着小明的小腿外侧踹了一下,力道不算重,没等小明反应过来,老师又接连踹了两脚,每一脚都落在小腿同一位置。   周围的孩子瞬间安静下来,纷纷停下动作看向这边。    小明先是愣了两秒,随即眼圈就红了,他抿着嘴唇,强忍着没立刻哭出声,小手紧紧抓着身下的塑胶地面,指节微微发白。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顺着脸颊滑下来,滴在衣服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他抬起头,委屈巴巴地看着老师,眼神里满是茫然和害怕,哭声压抑得像小猫叫,肩膀一抽一抽的,却不敢躲开老师的目光。    这一幕,恰好被站在训练场围栏外的小明妈妈看得一清二楚。   她原本正拿着水壶,准备等训练间隙递给孩子,看到老师踹向小明的那一刻,她的动作顿了一下,眼神下意识地收紧。   周围其他等候的家长也都屏住了呼吸,有人已经皱起眉头,伸手拉了拉身边的人,小声议论着“这老师怎么还动手了”。    可让人意外的是,几秒钟后,小明妈妈脸上的紧张褪去,反而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   她轻轻点了点头,嘴角上扬,眼神里没有丝毫怒气,反而带着些许认同。   她眼睛一直看着场地上的小明,笑容依旧挂在脸上,丝毫没有要上前干预的意思。    场地上的老师似乎也察觉到了围栏外的动静,低头看到小明还坐在地上哭,又听到了家长的议论,脸上闪过一丝尴尬。   而小明抽噎着摇了摇头,小手揉着眼睛,小腿上已经泛起淡淡的红印,被阳光一照格外明显。   他乖乖地回到队列里,只是脚步还有些迟疑,时不时低头看看自己的腿,再也不敢随意打闹了。    而围栏外的争执还在继续,老师似乎听到了家长们的争论,训练间隙特意走到围栏边,对着小明妈妈解释,自己真没恶意,就是想让他守规矩。   小明妈妈笑着摆了摆手,没事没事,我明白,您该管就管,不用顾虑我。   视频里,小明委屈的哭声、老师踹人的动作、妈妈坦然的笑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其实,小明妈妈的信任和老师的管教初衷,本质上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动手”这个行为,却触碰了教育的边界。   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早已明确,教育惩戒不能包括击打、刺扎等体罚行为,即使是为了让孩子守规矩,也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家长希望老师能严格管教孩子,又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老师想履行教育职责,又怕把握不好分寸引发争议。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从来不是“要不要管”,而是“怎么管”,既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又要保护好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尊心。    真正的教育,不该是冰冷的体罚,而是温柔的引导和坚定的规则。   家长的信任是基石,老师的责任是桥梁,只有双方守住底线、互相体谅,才能给孩子搭建一个真正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七茎青莲

七茎青莲

2
2025-11-12 12:24

指节微微发白,就这词我看了不下100篇文章里都有!换个词吧。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