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天,解放军进了张掖河谷的一个村子,带队干部悄悄问身旁的侦察员:“附近

青霭悟禅机 2025-11-11 23:52:32

1949年春天,解放军进了张掖河谷的一个村子,带队干部悄悄问身旁的侦察员:“附近那个叫王学文的老人,还在吗?”这句提问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共西北局早就列出的“寻访名单”的一项,名单背后,隐藏着一段始于1937年的生死托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初,红九军在甘肃临泽的戈壁滩上遭遇敌军合围,环境极度险恶,部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就在这一年冬天,军政委曾日三的妻子吴仲廉在转战途中临产,戈壁滩上没有医生、没有热水,只有战友们用破布和临时搭建的土窑洞为她遮风避寒,孩子降生后,哭声在夜里显得格外刺耳,面对敌人近在咫尺的威胁,这种声音无异于暴露行踪。 吴仲廉明白,带着婴儿继续转移不仅会拖累部队,更会让母子都面临无法生存的境地,曾日三在权衡之后,决定将孩子托付给附近村庄中一个信得过的人,他找到一位名叫王学文的民团大队长,这位民团队长曾与红军有过接触,彼此之间虽无深交,但相互了解,曾日三把襁褓中的婴儿交到王学文手中,并将军衣上的一枚铜扣解下,作为日后认亲的信物,第二天,红九军继续突围,战斗中曾日三壮烈牺牲,吴仲廉则被俘并押往西宁。 王学文接下孩子后,立即意识到这份托付的重要性,他把孩子视为亲生骨肉,取名继曾,以纪念曾日三,为避免引起怀疑,王学文对外宣称这是亲戚家的遗孤,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仍尽力照料孩子,教他识字,教他做事,由于战乱频繁,王学文始终谨慎小心,将铜扣用布包好,藏在房梁夹层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这枚铜扣成为他心中的承诺和信念。 吴仲廉被俘后,在监禁中接受了长时间的审讯,但她始终没有透露孩子的下落,两年后,她在押解途中被营救,重新回到革命队伍,此时的她已经被认定为烈士家属,在延安,她继续投身组织工作,但对孩子的牵挂从未减少,由于战争仍在持续,她没有能力亲自寻找,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和平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西北局开始大规模调查烈士遗属,吴仲廉在填写相关表格时,将1937年托付孩子的经历写入其中,并请求组织协助寻找,几个月后,张掖地区的档案中出现了王学文的名字,解放军随即派出工作组前往临泽村核实情况。 当解放军骑兵进入村庄时,王学文正在院中劳作,他听到寻找的来意后,默默走进屋内,从房梁夹层中取出用布包裹的铜扣,这枚铜扣在十二年间被他擦得光亮,依然保存完好,此时,继曾已经十三岁,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他表现出明显的不舍,王学文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他知道孩子的亲生母亲找了十二年,这场分别已经无法避免。 几天后,继曾被带到兰州与吴仲廉相认,这是母子二人分别十二年后的首次重逢,吴仲廉通过组织核实了孩子的身份后,带着他来到临泽村,亲自感谢王学文,在王学文家中,吴仲廉将铜扣还给他,并表示对他多年抚养孩子的感激之情,为了帮助改善生活,她留下了一笔钱,希望王学文能添置农具,然而,这笔钱最终被王学文转交村中,用于修建水渠。 吴仲廉返回工作岗位后,仍然通过信件与王学文保持联系,她在信中表达对他的关怀,并询问村中的情况,继曾成年后,曾多次写信给王学文,称他为父亲,并对他的养育之恩表示感激,王学文则始终将这些信件保存下来,从未向外人提及。 1973年,王学文在临终前将家人召集到身边,他特意叮嘱老伴妥善保管铜扣,如果有一天继曾或吴仲廉再次来访,就将铜扣还给他们,这是王学文留给后人的最后交代。 多年来,这段托付故事被人们逐渐遗忘,直到2015年临泽县修缮革命遗址时被重新发现,工人们在拆除王学文旧宅的房梁时,意外发现一个小木匣,木匣中除了那枚铜扣,还有几封已经泛黄的信,这些信件记录了继曾对王学文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深刻体会,这一发现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从1937年的戈壁滩到1949年的张掖河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重逢,这段跨越十二年的托付故事展现了革命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善意,王学文用自己的朴素信念守护了一个生命,而吴仲廉和继曾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份恩情的铭记。 信息来源:《西路军史料汇编》(甘肃省档案馆)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青霭悟禅机

青霭悟禅机

观人生百态,尝世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