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稀土脫鈎,兩年真够?】网页链接 近期中美達成協議,中方自11月9日起暫停對美部分稀土礦物出口管制一年。趁此窗口期,美國正加速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稀土供應,其最新動向包括與礦產資源豐富的中亞國家展開合作,并更新了政府關鍵礦產清單。 10月20日,美澳簽署關鍵礦產協議後,特朗普宣稱“一年後,美國稀土將多到不知道如何處理”。隨後,美財長貝森特也提出“兩年內擺脫中國稀土依賴”的目標。但有分析指出,此類言論實在過於樂觀。 貝森特10月31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表示,美國計劃在未來12至24個月內確保稀土替代供應,徹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11月7日,貝森特實地考察了本土企業eVAC Magnetics公司在南卡羅來納州新建的稀土礦物加工中心,并高調宣稱該企業製造了美國25年來第一塊稀土磁鐵,美國正在結束中國對其供應鏈的“卡脖子”局面。 為推進稀土自主,美國今年動作頻頻:與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國簽署協議,確保稀土供應多元化,并投資美國本土礦業公司MP Materials,同時為該公司部分產品設定了最低價格保障。美國國防部還撥款超過4億美元,專門用於關鍵礦產和稀土元素相關的供應鏈建設。 此外,美國愛達荷國家實驗室正探索從電子垃圾中回收稀土的技術,據美媒報道,若該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預計可滿足美國每年5%至10%的稀土消費需求。 但英國《金融時報》10 日的報道指出,觀察人士普遍質疑貝森特的兩年時間表。中國在稀土行業的主導地位,以及替代供應鏈建設的複雜性與高昂成本,都意味著這一目標過於倉促。歐亞集團咨詢公司大宗商品主管蒂姆・普科直言:“一兩年內達成目標的承諾要麼是天真,要麼是誇大其詞,美國目前根本無法實現。” 報道分析認為,開發一座新礦山是一個漫長、高風險且資金密集的過程。新發現的礦藏需要經過數年的研究才能最終決定是否開工建設,而漫長的審批流程往往會拖慢項目進度。雖然美國國內稀土儲量豐富,但新建礦場可能需要十年時間才能投入運營。尤其考慮到環保組織很可能會對這些項目提出質疑,企業很難輕易獲得開採權。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新的供應鏈如何在財務上生存下去。即使礦山、工廠和生產設施建成,運營商也需要與低成本的中國競爭對手展開競爭。 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Lynas)是除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生產商,該公司警告稱,由於廢水管理和許可方面的挑戰增加了成本,其在德克薩斯州計劃建設的加工廠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南華早報》10日的報道也指出,近期美國的一系列動作,包括與中亞國家召開領導人峰會,以及擴大政府“關鍵礦物“名單,都顯示出華盛頓在中美關係再度緊張前急於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11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會見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國的領導人,稀土合作是核心議題之一。 “我們通過與全球盟友及夥伴達成協議,拓寬了關鍵礦產供應鏈,從而加強了美國的經濟安全。”特朗普表示,這五個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稀土元素和鈾,他渴望與之加強關係。 與此同時,美國地質調查局也在其更新的關鍵礦物清單中新增了10種礦物,其中包括銅和銀,使總數達到60種。 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中國約占全球稀土礦開採量的70%、加工產出的90%。這些礦物對於生產包括汽車、戰鬥機等在內的大量高科技產品至關重要。在中美貿易衝突期間,這一主導地位日益成為中方談判的重要籌碼。 儘管美國正全力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但有分析指出,即便投入巨額資金并聯合盟友,美國要將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降低20%至30%,仍可能需要8至12年時間。(來源:香港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