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四川一女子为给哥哥还债,不惜陪伴老板24年,没想到老板后来大手一挥,女子身价直接暴涨到125亿,如今更是成为海外的大老板! 川南丘陵的雨季总是漫长,17岁的杨利娟踩着泥泞的山路往家走,背篓里装着刚从镇上买的廉价文具,她望着远处自家低矮的土坯房,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寻常的黄昏将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 刚踏进院门,她就听见了此生最刺耳的声音,债主用力拍打木桌的巨响,混杂着父母卑微的恳求,两个哥哥经营的药材生意全面崩盘,欠下的巨债像山洪般冲垮了这个本就脆弱的农家。 母亲通红的双眼,父亲佝偻的脊背,还有哥哥们躲闪的目光,在煤油灯摇曳的光影里凝固成她记忆中最痛的画面。 第二天清晨,这个刚收到初中录取通知书的姑娘,默默把通知书塞进灶膛,火苗蹿起时,她听见自己对着满脸泪痕的母亲说:"我去城里找活路。" 简阳县城的喧嚣让这个农村少女无所适从,她攥着仅有的二十元钱,在劳务市场站了整整三天,终于被一家小餐馆的老板娘相中。 每月120元工资,包吃住,她开始没日没夜地洗碗、擦桌、端菜。油污浸得双手开裂,她就用胶布缠住继续干,每天只舍得花1元钱买两个馒头,剩下的工资全部叠好塞进枕头,等着月末凑整寄回家。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某个冬日午后,店里来了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顾客,他注意到这个姑娘在收拾邻桌时,会细心地将客人落下的眼镜用纸巾包好,又不动声色地为带着婴儿的顾客挪开过道的椅子,连续观察两周后,这位叫张勇的年轻人终于开口:"来我的火锅店吧,给你每月160元。" 这个高出原工资三分之一的数字并没能打动杨利娟,她记得最艰难时是餐馆老板收留了她,记得生病时老板娘特意熬的那碗姜汤,她低头搓着围裙的褶皱,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对不起,我不能走。" 餐馆终究在半年后倒闭。杨利娟站在贴着封条的木门前,从贴身口袋里摸出那张被摩挲得发皱的名片,电话接通时,她听见张勇带着笑意的声音:"我等你这个电话很久了。" 海底捞简阳首店的后厨,杨利娟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变态服务",不仅要记住常客的生日口味,还要主动帮带孩子的顾客挑鱼刺,这个连电脑开机键都找不到的农村姑娘,用三个月工资买了台二手电脑,每晚下班后去夜校敲键盘到深夜。 当别的服务员在宿舍休息时,她正对着满是错别字的总结报告反复修改;当大家领了工资去买新衣裳,她却在驾校的教练场上倒车入库。 1999年西安分店开业,21岁的杨利娟带着五个"兵"奔赴古城,开业首月门可罗雀,她带着团队走遍回民街调研口味,发现当地人不适应四川火锅的浓腻后,当即推出免费赠送解腻豆浆的举措,某个雪夜打烊时分,她注意到有位顾客在店外徘徊,询问得知对方想给住院的妻子带碗热粥。 她立刻盛了满满一保温桶的鱼片粥,还细心配了碟爽口小菜。半个月后,这位顾客带着整支建筑队的工友来店里聚餐。 在西安的七年,她练就了从员工眼神就能判断状态的本事,有次巡店发现传菜员小刘魂不守舍,追问才知其母突发重病,她当即批了带薪假,还悄悄往对方行李里塞了两个月工资。这个当年为省钱每天啃馒头的姑娘,如今最常对员工说:"钱能再挣,情义不能亏欠。" 2018年港交所的鎏金铜锣前,身着定制西装的杨利娟与张勇相视而笑,作为海底捞首席运营官,她亲手敲响了上市钟声,镁光灯下的从容背后,是前夜还在与危机处理团队推演应急预案的彻夜未眠。 真正的考验在2020年春节来临,疫情黑天鹅振翅之下,这个拥有十余万员工的餐饮巨头单日亏损超千万元,大年初三的紧急董事会上,杨利娟指着财务报表上触目惊心的红色数字,提出了被后来媒体称为"壮士断腕"的方案,关停300家亏损门店。 决议通过的当晚,她独自在办公室待到凌晨,墙上全国门店分布图被揭下的瞬间,这个素来坚强的女人终于红了眼眶,但转身就投入到新业务的部署中,预制菜研发车间里,她戴着厨师帽品尝新配方。 外卖配送中心,她跟着骑手模拟送餐路线,当季度财报显示,新业务板块逆势增长17%,为寒冬中的企业注入了暖流。 而当年那个为还债离家的小姑娘或许从未想过,她用以安身立命的"不忘本"三个字,终有一天会写成跨越四大洋的商界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