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脱下白大褂别让“公”字在养老院门口消失 湘潭刘先生陪母亲

水哥戏说 2025-11-11 13:56:15

二级医院脱下白大褂 别让“公”字在养老院门口消失 湘潭刘先生陪母亲去老市二医院开药,发现门诊被围挡围住,红纸写着“本院整体转型为××康养中心”。他忧心:一旦“公”字退场,母亲还能用医保、找老医生吗?更揪心的是,新招牌赫然“有限公司”,股东名单里有外地投资公司。 过去一年,全国200余家二级公立医院宣布“医养转型”,超三分之一通过“公建民营”“整体租赁”把运营权交给资本。政策初衷:把过剩床位快速转为康复、护理供给。然而“公”字属性正迅速流失:有的事业单位法人注销,有的悄悄让上市公司控股,有的备案“普惠”却推万元套房。公益性能否保鲜,成了悬在老人头上的剑。 “公转民营”被放大,核心是“三减”。一座典型二级医院,编内外的退休人员与职工比例1∶1.2,年均亏800万、债务过亿。政府甩包袱,资本成“白衣骑士”。可资本要15%回报,最直接就是涨押金、压人力、减医疗。苏北某护理院承诺“原班医护”,半年内夜班医生减半,康复师变兼职,一年内三起跌倒纠纷。补贴被拿去装修“高端套房”,老人成了升舱的“流量”。 制度并非无预警。文件写明“不得改变公立所有权性质”,但“所有权”与“运营权”被拆解:政府留产权,资本拿20年租赁,事实上掌握人事、定价。医保、长护险进入民营账户,监管只剩事后审计,难以制衡价格。湖南某机构转型后单人间月费从2800元涨到8800元,医保称“市场调节”。公益与逐利之间,灰色地带最先吞噬失能老人。 要让“公”字留下,须在资产、资金、资格三根链条加装安全阀。资产端,把医疗用房纳入公益用地,设定抵押限制,建立公益台账,服务质量出问题政府可收回经营权;资金端,设三方共管“公益资金池”,机构上传护理记录、费用明细,AI抽检后拨付,确保“公钱”只做“公事”;资格端,实行双年审+强制退出,医疗、养老各由卫健、民政年审,任意一项两年不达标即重新招标,避免老人被锁死在劣质服务。 有人担心严监管吓退资本。真正红利恰来自清晰边界。苏州一家医院转型时,政府用“特许经营”引港资:医疗科室由公家团队运营,资本负责装修、非医疗服务,利润与满意度挂钩。结果入住率92%,资本也获稳定收益。资本不怕公益约束,怕规则模糊。只要政府划出底线和天花板,社会资本仍愿进,因为它算得清成本、看得见收益。 更深命题,是重新定义“公立”。老龄化社会,公立医疗使命不再是“治病”单维,而是“维护生命全过程安全与尊严”。转型不是甩包袱,而是换跑道——从床位扩张到服务整合,从财政输血到多元共治,从行政级别到公共信托。只有让“公”字嵌入土地、资金、人才、监管每个环节,老人才能不再担心“今天住医院,明天变商品房”,资本也明白:请把公益留在门内,逐利关在笼里。 刘先生那家康养中心,最终保留急诊绿通和医保结算,土地用途锁定“非营利”,设四方理事会,每季度公开财务与护理报告。他松口气:“只要‘公’字还在,母亲就敢把晚年交到这里。”这是中国二级医院转型养老必须守住的底线:不是拒绝市场,而是让市场为公益所用;不是害怕资本,而是让资本在清晰边界里奔跑。唯有如此,脱下白大褂的二级医院,才能成为老人安心养老的家,而不是资本逐利后的另一片废墟。 医院命名困局 医院改革 医院迁址 养老院标志 营利性医院 医院更名 长沙二类医疗 取消医院资本化 二医院家属院 南昌医养院 医养中心门牌 医院改 公立医院转型 医院总部外迁 病人中心

0 阅读:0
水哥戏说

水哥戏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