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宣布了 11月8日消息,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秘书长纳立6日透露,泰国政府将推出50亿泰铢支持计划,加快企业转型与人才培养。 泰国这次是真下了血本,这 50 亿泰铢分了两大块花,每一笔都有明确去向,其中 30 亿是给企业升级转型的,企业只要是引进新技术、搞智能制造或者做绿色能源相关的改造,最高能拿到 50% 的费用补贴。 不光给补贴,政府还牵线弄了个过渡贷款机制,协调银行给中小企业放低息贷款,就是怕这些小厂子转型的时候钱不够,断了资金链。 剩下的 20 亿全砸在人才培养上,目标很明确,要培养 10 万名高技能人才,这里面包括 3 万名马上要找工作的学生,还有 7 万名已经在职的员工,算是泰国产业界规模最大的人才建设行动之一了。 人才培养的路子也想得特别细,不是随便开几门课就完事,培训形式有训练营、线上线下课程,还有企业里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的内容都是现代技术或者高级知识,而且必须得经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部下属委员会认证,保证教的东西管用。 钱会直接覆盖培训费、差旅费,还给学员发津贴,连实习监督的费用都包了,不过申请得赶在 2026 年 1 月前,拿到资格后 6 个月内就得把培训学完,节奏抓得挺紧。 而且培养的方向全是泰国现在急缺人的领域,像 BCG 生态经济、智慧农业、食品科学、生物技术这些,还有汽车制造、半导体、高端电子、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都是跟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直接挂钩的。 这事儿不是投资促进委员会一家在干,是联合了高等教育科研创新部和私营企业一起推进的,课程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照着企业的实际需求改的,就是怕教的东西和市场脱轨。 之前其实已经有实实在在的合作案例了,广汽集团和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合建的新能源汽车培训中心早就用起来了,三百多个学生已经学完结业了。 这其实就是泰国 “3030 政策” 的一部分,他们本来就想在 2030 年让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汽车总产量的 30%,但一直缺技术人才,现在搞培训就是专门补这个缺口。 这次的人才培训还跟小米、华为这些外资企业的需求绑定了,比如小米要在泰国建电动汽车工厂,就联合高校开了电池组装、智能车间运维的专项课程;华为和当地企业搞 5G 智能工厂,就加了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实训模块,学完了直接能上工干活。 企业转型的支持也不是撒胡椒面,专门盯着供应链的短板补,比如给用泰国产材料的电子零部件企业补设备升级的钱,帮食品加工企业拿欧盟的 BRCGS 认证,给医疗器械厂商搭跨境供应链信息平台,就是想让本土企业能融入全球产业链,把电子产品里本土零部件的使用率从现在的 45% 提到 60%,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政策,不过不同规模的企业补贴标准可能不一样,资金来源除了国家竞争力增强基金的拨款,还有国有和商业银行的软贷款,是财政部、泰国银行家协会一起协同推进的,流程上很规范。 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秘书长纳立说得很明白,这次的措施就是要让基金从单纯的支持角色,变成推动产业升级的金融工具,帮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效率,再大规模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让企业能活下去、能竞争,还能可持续发展。 之前泰国的扶持政策大多是减税,效果有限,中小企业真正能拿到好处的只有 20%,技能培训的补贴覆盖率也不到 15%,这次直接拿真金白银出来,就是想打通人才和供应链的堵点,传递出政府全力支持产业升级的信号。 为了保证计划能落地,还建了 “企业 - 高校 - 政府” 三方协调机制,每季度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培训方向,资金使用也会请第三方机构审计。 按照规划,要是执行得好,到 2027 年泰国先进制造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能从现在的 18% 提到 25%,外国直接投资还能涨 20%,这都是奔着争夺 “东南亚先进制造业中心” 的位置去的,毕竟现在越南、马来西亚这些邻国都在搞类似的计划,泰国想在竞争里抢个先。 对普通人来说,这事儿的好处也很直接,学生学完对口的技术,毕业就能找着工作,像广汽培训中心出来的学生,薪资都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在职的员工能升级技能,不用怕被新技术淘汰,工资也能跟着涨。 泰国本来就有青年失业率高、技能和岗位对不上的问题,这次的培训正好能对症下药,给普通人多些稳当的工作机会。 总的来说,这 50 亿泰铢的计划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每笔钱的用途、怎么花、要达到什么效果,官方都讲得明明白白,有会议审批、有资金细则、有执行机制,还有已经落地的案例照着,根本不是喊口号。 从企业的设备升级补贴到员工的技能培训津贴,从政府的协调机制到第三方的审计监督,每个环节都扣得很细,就是想真刀真枪地补上产业和人才的短板,在东南亚的竞争里站稳脚跟 参考资料:泰国头条新闻《泰国推出50亿泰铢支持计划 加快企业转型与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