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最魔幻的一幕,就是一个自己教的班回回倒数第一的主任,唾沫横飞地教全校第一的老师,怎么上课。 真的,我没开玩笑。 他能在教研会上,大谈特谈自己发明的什么“高效课堂模型”,要求所有人必须严格遵守。结果呢?他自己班上一半孩子期末考试不及格。 而我们这儿公认的教学能手张老师,就因为没按他那套流程走,被当众点名,说“思想僵化,不求创新”。 我当时就坐在下面,差点没笑出声。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现在很多学校,都陷入了这种怪圈。领导们不懂业务,或者说,早就脱离一线太久了,完全忘了课该怎么上了。 那怎么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就只能拼命折腾形式。 教案要写多厚,PPT要插几个动画,板书要用几种颜色的粉笔……搞得像行为艺术。至于孩子们到底听懂了没有,吸收了多少,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流程“看起来很美”,检查的时候“无懈可击”。 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心虚。 你让他现场解一道题,他可能还得偷偷百度。你让他分析一下鲁迅的文章,他估计讲得还没学生好。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规定”来压你。因为在“规定”这个层面,他才是权威。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真正有热情、有才华的年轻老师。她们的课堂活色生香,孩子们眼睛里都放着光,结果呢?就因为“不守规矩”,天天被找去谈话。 反倒是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的老师,因为“听话”,年年拿优秀。 唉。 一个学校的活力,到底在哪儿?是在办公室厚厚的材料里,还是在教室里孩子们的琅琅书声里? 什么时候,当领导的能放下那点可怜的架子,安安静静地去听一节好老师的课,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学习。 那一天,教育才有救。 不然,再这么外行指导内行下去,最后耽误的,是一整代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