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在涉疆涉藏涉港问题上造谣污蔑中国,充当反华急先锋的英国著名媒体BBC,被美国白宫发言人莱维特直指是彻头彻尾、百分之百的假新闻媒体 特朗普之子小唐纳德批评“英国假新闻和美国的一样不诚实”,两名BBC高管因舆论压力辞职。莱维特的表态直接定性,使BBC百年积累的“客观公正”形象彻底崩塌。 当造假工具转而对准自己人,曾经的“盟友”也会瞬间反目。BBC早已不是单纯的媒体,而是沦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只是这次刀劈到了自家阵营。 比起对美国政治的篡改,BBC在涉华议题上的造谣更为突出,手段固定且卑劣。从涉疆的“强迫劳动”谎言,到涉港的“人权危机”炒作,再到涉藏的虚假叙事,BBC始终扮演反华角色,“阴间滤镜”和选择性剪辑是其常用手段。 最典型的案例当属驻华记者沙磊的系列造假操作。2019年,他带着预设剧本跑到新疆,对着教培中心的铁门、围墙甚至厕所猛拍,再配上恐怖电影配乐和暗色调滤镜,刻意营造阴森氛围。 报道中,他把警方反恐演练的画面,篡改后说成是“防疫暴力执法”,却忘了画面里清晰可见的“反恐演练”标语,当场露馅。 在新疆棉花议题上,BBC更是无视机器采摘普及的事实,炮制“中国脏棉”谎言。沙磊采访大众中国负责人时,抛出奇葩逻辑:“只要在新疆有工厂,就是帮助迫害维吾尔族人”,还拿二战做不当类比进行道德绑架。 更诡异的是,2021年以来BBC发布的41篇涉疆报道中,30篇没有署名,完全不符合国际媒体的基本规范,活脱脱一个匿名造谣网站。 涉港问题上,BBC同样选择性失明。2019年修例风波中,它对暴徒打砸抢烧的暴行轻描淡写,却把警方的合法执法污蔑为“镇压”。而当沙磊因造假面临新疆民众诉讼时,他未履行任何离任手续仓促逃往台湾,还倒打一耙声称“在中国面临威胁”,上演了一出贼喊捉贼的闹剧。 中国外交部早已多次严正交涉,指出BBC的报道严重偏离客观公正立场。但BBC始终置若罔闻,因为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框架里,抹黑中国本身就是“政治正确”,真相根本无关紧要。 BBC的造假基因,并非近年才形成,而是深植于其百年发展的历史中。作为1922年成立的英国国有媒体,它从诞生之初就承担着为大英帝国宣传的使命,所谓“客观公正”从来都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二战时期,BBC通过广播向欧洲大陆传播反法西斯信息,曾一度树立正面形象。但随着大英帝国衰落,它逐渐沦为英国维持国际影响力、输出意识形态的工具。冷战时期,BBC积极配合西方阵营,大量炮制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虚假报道,成为冷战舆论战的重要武器。 冷战结束后,中国成为BBC新的主要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的人权议题炒作,到新世纪的涉疆涉藏涉港造谣,BBC的操作手法不断升级,但核心逻辑始终不变: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抹黑中国形象,阻碍中国发展。 这种转变背后,是英国地缘政治的焦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英国既想借助美国遏制中国,又想通过抹黑中国彰显自身“道德优势”。BBC作为官方背景的媒体,自然成为这种战略的执行者。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BBC涉疆报道全是负面词汇,且在2018年底、2019年底、2021年初形成三次抹黑高峰,明显配合西方对华遏制的政治节奏。 如今,BBC的造假范围从中国扩展到美国,本质上是其“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使然。当新闻报道沦为政治工具,造假就成了必然选择,区别只在于目标是谁。 BBC被白宫痛斥为“百分之百假新闻”,给国际舆论场带来了重要启示。它再次证明,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媒体,最终都会被历史抛弃。 对中国而言,这一事件也提供了新的舆论斗争思路。长期以来,我们面对西方媒体造谣,多以澄清事实为主,但效果有限。 如今BBC的造假被其盟友揭穿,这种“自曝其短”的场景,比我们自己的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这提醒我们,要善于利用西方世界的内部矛盾,让其造假本质在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中暴露。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媒体的造谣惯性不会轻易改变。BBC虽然此次栽了跟头,但未来大概率还会继续在涉华议题上兴风作浪。 对此,我们既要保持警惕,及时揭穿其新的谎言,也要加快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用真实、生动的故事讲述中国,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 从历史上看,任何依靠谎言维持的舆论优势都无法长久。当年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曾何等嚣张,最终还是随着谎言的破产而崩溃;如今BBC的造假行为,也正在一步步消耗其积累的信誉。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随着更多国家看清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谎言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2025年这场白宫与BBC的冲突,或许会成为国际舆论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它让更多人认识到,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本质上是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工具;它也让我们更加坚信,真相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任何造谣污蔑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