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没想到,德国也没想到,就连不可一世的美国更没想到,中国的端午节竟被韩国捷足先

风吟写枪啸 2025-11-10 17:14:48

法国没想到,德国也没想到,就连不可一世的美国更没想到,中国的端午节竟被韩国捷足先登?如今韩国又宣布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 端午节在中国源头可溯至春秋战国,农历五月初五纪念投江诗人,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这些元素经汉代定型,流传两千余年。韩国江陵端午祭则起于高丽时期,当地萨满祭祀结合农乐竞技,2004年启动申报,次年11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国强调其独特本土形式,如官奴假面戏和巫舞,与中国版本侧重纪念屈原因不同,避免直接冲突。但相似名称引发中国民众不满,认为韩国抢占先机,忽略文化共通性。这件事暴露申遗规则的灵活:内容独特即可独立申报,不限起源统一。结果,中国2006年起加速行动,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整理资料,2008年提交英文材料,2009年9月在阿布扎比会议获批“中国端午节”。如今两国项目并存,中国版突出多地联合传承,韩国版聚焦江陵祭祀,表面和平,实则话语权暗战初现。 中国黄豆酱历史超三千年,周代《诗经》已有酱类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陶器残留酱渍,东汉《四民月令》明确“清酱”工艺,酱油从中演变,经丝路东传。韩国大酱最早见于高丽王朝,约一千年前,比中国晚两千年。2025年5月27日,韩国文化部宣布“传统酱油与黄豆酱酿造技艺”申报非遗,联合柬埔寨越南,文件突出“韩式发酵技艺”和家庭协作,如辣椒酱融合本土风味。联合国初步评估建议列入,预计年底定论。韩国申报避谈起源,强调当代实践,如缸中发酵和仪式感,借东亚共同遗产框架推进。中国专家指出,这技术本源中国,韩国版系本土化变体,申遗或弱化全球认知中酱料的中国印记。争议中,中国东南大学学者李昕升重申起源证据顺理成章,呼吁冷静应对,避免情绪化。韩国此举延续其文化出口策略,每年投入巨资推广传统项目,酱料申遗或成下一张“韩流”名片。 韩国2013年将“泡菜制作技艺”列入非遗,文件初稿回避卷心菜来源,后经联合国警告调整,强调本土越冬实践。但中国南北朝《齐民要术》已有腌菜法,马王堆汉墓坛子与韩国陶缸相似,原料配比均系中国传入。申遗后,国际标准多采韩国版,超市包装常标“韩国传统发酵食品”。2025年7月19日,联合国公告韩国五项项目——含泡菜、江陵端午祭——因证据不足进入撤销程序,中国5月30日提交137份考古报告和文献,证明溯源问题。韩国须45天内补充,否则取消。这次溃败凸显规则严苛,韩国曾称中国模仿其泡菜,现反遭质疑。 韩国申遗热情背后,系文化自信与经济考量交织。作为历史藩属国,其文化底蕴多受中国影响,现代却借非遗塑造“文化强国”形象。政府每年砸7.57亿美元出口K-pop、韩剧外,还推申遗如金属活字印刷、汉服变体,目标提升全球话语权。联合国规则鼓励本土表达,不限起源,但韩国常利用联合申报和英文材料优势,中国早期申报多用中文,吃亏不少。中国非遗项目已达44项,世界第一,含39项代表作、4项急需保护,涵盖昆曲、中医、书法等。端午获批后,中国加快步伐,2024年12月新增项目,总量稳居前列。韩国溃败案提醒,申遗非零和游戏,证据链决定胜负。中国转向输出,如海外龙舟赛和酱料标签注明起源,社区课堂传承饺子包法。文化如河流,源头难改,变体可共荣。 申遗争议折射大国博弈小缩影,中国申遗数量领先,却需精进表达。韩国项目虽多本土化,但溯源链易破,2025年酱料案若成败,全凭补充材料力度。中国可借机完善数据库,古籍数字化和国际合作成关键。长远看,非遗保护重在活态传承,非争名夺利。两国文化交融本是常态,过度解读反生隔阂。

0 阅读:0
风吟写枪啸

风吟写枪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