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经常叹息此人若不早逝,第四次围剿定能肃清红军。 蒋介石用人像下棋,落

椰子说历史 2025-11-10 16:26:50

蒋介石晚年经常叹息此人若不早逝,第四次围剿定能肃清红军。 蒋介石用人像下棋,落子缓,心里盘算的人两种最怕,一种明知不可为还要去做的理想派,一种看得透又不太听招呼的谋士,杨永泰,偏偏两样都占着。 蒋口中的资政奇才,生前最倚重,身后常被提起的智囊,蒋到晚年还对身边人叹一句,若杨永泰不死,第四次围剿红军必胜。 不少人听到像事后话,等把杨永泰那套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翻出来看,心里就有数了,蒋在想的不是情绪,是他身边那个真正理解共产党运行方式的人不在了,愿意在政治上斗、不是一味动枪的人走了。 红军不是北洋系统的那一套,杨永泰早看清,国民党内能看清的不多,许多人把共产党当北洋翻版,觉得就是一群不听号令要分地盘的队伍,蒋一开始也容易往这上面想。 杨永泰却绕开旧眼光,他提出要把打的章法改写,眼里那支队伍靠的不是枪口硬,背后是一股新型政治力量,群众被思想动员,队伍才有根。 根据地怎么来,靠的是民心站哪边,不是靠打一两仗赢不赢,他才会把话放出来,剿共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这话不是标语,他的做法是把军民之间的那层粘连先剥开,清剿才可能落地,在蒋的阵营里,他算最早把治本摆到台面上的人。 七分政治,不是嘴上讲,1936年他到湖北,省政府主席的位置刚坐稳,立刻推了一套地方治理方案,条线多,脉络清。 政本这块先盯吏治,从人入手,政纲里他提管教养卫四条,把地方运转的骨架搭起来,政制层面把保甲制度铺开,做农场,做航空测绘去整理田赋,环环相扣,像做系统工程一样。 他还把武汉长江大桥拿出来谈,今天看就是那座桥的雏形,当时谁敢提,他不止提了,在湖北四县立金水农场,做实业,筹建设,试制度,一块一块往前推,像后来大家熟悉的新区实验田那种路数。 想得多,走得快,动到的利益就多,这人身上最致命的短板也在这。 枪声落下那天,外界记住的是陈燮起这个名字,真相却不只一支枪就能解释,戴笠把报告送到蒋案头,写着受CC派中央党部副部长刘庐隐指使,案发后迅速潜逃,末尾又添一句,更像是中华青年抗日锄奸团所为。 更像这三个字,耐人寻味,一个青年组织从哪来枪,行程谁告诉他,卫兵怎么被绕开直取目标,能讲得通的路就剩一条,背后有人铺了路,谁最不愿他坐稳权柄,CC系的对手,政坛对头,日本那条暗线,都在传闻里出现过,蒋动怒,命人严查,结果停在不了了之。 蒋后来在回忆里一遍遍提杨,说此人若不早逝,剿共之局或已定,他讲的不止第四次围剿这场仗,更是那套七分政治的路径中断。 一个人倒下去,一个用政治处理政治问题的窗口就关上,后面的第五次围剿开始变得更机械,更偏向军事手段,红军转身踏上长征,队伍走得远,力量在路上整合,棋局换了形态。 杨永泰在世时琢磨怎么围剿红军,人不在后红军发展更快更稳,形势顺着另一条线走开,这里不贴感叹,只把事实摆出来,时间给出的答案就在那。 他早看见群众基础这块地基,看见吏治的毛病,给出一套地方治理的方法,临终前留下一句古语,吾身已许国夫复何恨所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人走思路还在,文件里能翻到他的做法,后人再看,仍能看到那条把民心放在前面的路,懂这条路的人有,能被放手去做的人不多。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椰子说历史

椰子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