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蒋万安被问到对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祭拜吴石怎么看时说:“我觉得台湾人应当去祭拜那些为“中华民国”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前辈和先烈,纪念那些为保卫台湾而牺牲的军人。” 在台北马场町的一场细雨里,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献上的一束花是为了追思“白色恐怖”时期的受难者,但纪念名单中那个叫吴石的名字,让这次看似寻常的活动变成了一块投向台湾政坛深潭的巨石。 这一下所有人都被迫回应,台北市长蒋万安选择了一种极其谨慎的姿态,当被问到对郑丽文行动的看法时,他巧妙地绕开了吴石这个具体的人,而是发表了一通标准答案:我们应该祭拜的是那些为“中华民国”牺牲、奋勇保卫台湾的先烈。 这套说辞很安全,也和他以往的立场完全一致,毕竟他曾高调举办抗战胜利的图片展,强调要铭记那些“打死不退”的英雄,这等于是在自己身边筑起了一道“防火墙”,把复杂的历史争议挡在外面,既能维护自己一贯坚持的抗战史观,又不至于给绿营送上门来攻击的把柄。 但这种小心翼翼在批评者眼里,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不过是在维护那个早已名存实亡的“中华民国”和蒋家的利益,更有人觉得他这番操作显得拘谨胆怯,毫无魄力。 这种风格似乎也体现在他的两岸政策上,他提出的双城论坛要建立在“同等尊严”的基础上,这种条件就被嘲讽为不切实际的摆谱,甚至被解读为是一种变相的“两国论”,和郝龙斌当年的固执如出一辙。 和蒋万安的四平八稳相比,郑丽文的行为则像是一次主动出击的“历史探雷”,她作为国民党有史以来第一位出席这类纪念活动的最高领导人,本身就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她宣称自己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不让悲情的过去继续成为政治操弄的工具。 然而她纪念的吴石,身份实在太过特殊,这位前国民党陆军中将,因为曾秘密向中共提供情报以求解放台湾,最终被处决,在国民党过去的叙事里,他是板上钉钉的“叛徒”,但在大陆的语境中,他却是公认的烈士,郑丽文这一拜,可以说同时触碰了蓝绿、乃至两岸最敏感的神经。 反应立竿见影,绿营方面火力全开,痛批她这是在“配合统战”,模糊敌我,也有评论认为,她这一步棋走得很高明,逼得蓝绿阵营里亮明自己的真实立场。 说到底这场风波的核心已经超越了如何评价吴石这个人,它真正引爆的,是对“保卫台湾”这四个字定义权的争夺,在蒋万安的话语体系里,“保卫台湾”和“忠于中华民国”是画等号的,其历史根源必须追溯到抗战胜利带来台湾光复,这是一种回望过去、强调法统延续的叙事。 而郑丽文的行动,不管她本人意图如何,客观上都为另一种历史解释打开了缺口:历史人物的行为,可能源于他们对不同未来的想象,这恰恰踩中了绿营的红线,在他们的字典里,“保卫台湾”有且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对抗中共,任何试图模糊这条界线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背叛。 就这样吴石这个尘封已久的名字,照出了当下台湾政治的真实面貌,历史在这里不是褪色的故纸堆,而是一个仍在激烈交火的当代战场,每一方都在利用对过去的诠释,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抢夺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