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马斯克这人,狠就狠在,他“杀人,还诛心”! 纽约市长选举,他发个推,不直接说你投给谁谁谁。他玩的是心理战。 他根本不是拉票,这是赤裸裸地告诉你:在我眼里,名字我都记不住!你,连个配拥有姓名的对手都算不上! 纽约市长选举被CNN称为“该市现代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一次”,更是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的关键风向标。 这场选举汇聚三位核心竞争者:民调领跑的民主党人马姆达尼,支持率已攀升至45%,若胜出将成为纽约首位穆斯林市长,前总统奥巴马还主动加入其竞选团队担任战略参谋. 以独立身份参选的前州长安德鲁・科莫,支持率28%,支持者多集中在温和派与年长选民。 共和党候选人柯蒂斯・斯利瓦以15%支持率垫底,核心票仓来自共和党阵营与特朗普支持者。 选举前一天,马斯克在自己掌控的X平台发布推文。 没有任何政策分析或热情宣言,只用一句“记得明天在纽约参与投票……要清楚,投票给柯蒂斯,实际上就等同于投票给马姆达尼(或其相关人员)”,结尾才轻描淡写呼吁支持安德鲁・科莫。 他刻意用“柯蒂斯”指代柯蒂斯・斯利瓦,省略其姓氏,对民调领先的马姆达尼更是用“或其相关人员”模糊带过,全程未给予两位竞争者完整的姓名尊重。 这种处理传递的信号远比直接攻击更伤人:在马斯克的认知里,斯利瓦和马姆达尼都不足以被认真对待,连被完整称呼姓名的资格都没有。 对比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支持方式,差异尤为明显。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直接喊话支持对象,姿态强硬直接。 马斯克则完全不同,他不与对手正面交锋,而是通过“无视”消解对手的存在感,让选民在潜意识中认同“这些候选人不够格”的暗示,从而自然倾向于他所支持的科莫。 这种“诛心”式操作并非马斯克首次使用,而是贯穿其商业和公共事务的一贯风格。 在与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的长期争端中,马斯克公开斥责奥尔特曼为“骗子”。 指控OpenAI违背创立时的非营利初心,接受微软注资后沦为“利润工具”。 他曾以1000亿美元天价收购OpenAI遭拒,随后发起诉讼又意外撤诉,全程通过舆论造势占据道德高地,让奥尔特曼陷入“背叛使命”的舆论漩涡。 在与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争执中,马斯克更是将心理战用到极致,面对扎克伯格提出的“笼中决斗”挑战,他全程不屑一顾。 一会说“要等我做完腹部手术”,一会调侃“可以用醉拳”,用戏谑态度彻底消解对手的挑衅,让扎克伯格的挑战沦为国际笑谈。 马斯克作为平台所有者,他的推文能获得算法优先推荐,拥有无可比拟的传播力。 美媒曾曝光马斯克曾操控X平台算法,让自己的推文获得更高曝光度,这种优势在政治表态中被进一步放大。 纽约市长选举中,马姆达尼和斯利瓦本就面临舆论关注度不均的问题,马斯克的模糊化称呼相当于在传播层面再次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的“诛心”往往精准击中对手的软肋,斯利瓦支持率低迷,最忌讳被视为“无关紧要”。 马姆达尼作为少数族裔移民,渴望通过选举获得主流社会认可,马斯克的无视恰好戳中了这种身份焦虑。 国际舆论界普遍认为,马斯克的行为本质是利用自身的商业权威和媒体话语权,重构公共事件中的叙事框架。 在纽约市长选举中,他没有参与任何政策辩论,却通过一条推文改变了舆论焦点。 人们不再讨论三位候选人的施政纲领差异,转而热议马斯克的态度和其背后的权力游戏。 这种操作将选举从“政策之争”转化为“影响力之争”,而马斯克显然占据绝对上风。 他的逻辑很简单:在绝对的影响力面前,对手的具体主张毫无意义,只需通过心理暗示让公众相信“我支持的才是唯一值得考虑的选择”。 这种逻辑在他的商业版图中同样奏效,特斯拉的产品发布会、SpaceX的火箭发射。 马斯克总能通过制造话题和心理预期,让市场忽略短期争议,追随他的长期愿景。 马斯克的“诛心”式介入也引发了关于科技巨头干预政治的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马斯克作为私人企业家,有权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其推文本质上只是个人观点输出。 但更多声音担忧,当一位掌控全球顶级社交平台、拥有亿万粉丝的科技富豪,用心理操控的方式影响选举走向时,可能会破坏民主进程的公平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马斯克的做法可能开创危险先例。 未来更多科技巨头可能会效仿这种“低成本、高杀伤力”的政治干预方式。 用舆论操控替代公开辩论,让政治决策越来越受制于少数富豪的意志。 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沟通艺术,让马斯克在商业和公共领域都保持着强大的威慑力,也让他成为最具争议性的全球公众人物之一。 信息:撤诉七周后,马斯克“再诉”OpenAI及奥特曼 2024-08-06 11:13:02 来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