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出自《论语-为政》里面的话。是孔夫子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和境界提升的一个概括。 今天我们就这句话来一个最通俗的解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孔子发的一条“人生进度”的朋友圈。 先说40不惑—— 人生活到40岁大概也经历了不少事,见过了不少人,面对人生的许多困惑、是非,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再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自我怀疑,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膨胀。对自己,包括对这个世界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人也变得更淡定起来。 对于“五十而知天命”,许多人认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是叫其认命。 俗话说:“人生不满百”,步入五十岁,人生过半,宿命如何大概已经注定,不大可能再有什么大的改变,与其抗争,倒不如认命来的合适。 其实“天命”并不是指注定的命运或天定的命局,而是指“自然的规律和个人的局限” 。到了这个年纪,基本上已经认清了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能改变什么,或不能改变什么?于是,便不再强求做不到的事,而是全力以赴去做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简单点说,就是“认清现实,放下执念,尽人事,听天命。” 至于60耳顺,这个境界就更高了。 简单来说,就是自我的修养到了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地步。 比如听到赞美,不会洋洋得意,听到别人的批评、谩骂或者抵毁,也不再愤怒,可以心平气和的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做到心平气和,内心坦然。 从而达到一种极高的情绪管理境界。 70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人可能会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人生已快到尽头,什么名啊,利呀,都应该放下了,以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爱怎么活就怎么活。 这话说的对,但也不对。 人是物欲的产物,就算活到120岁,也很难做到,放下一切,就比如“这具肉体”。 而孔子所说“从心所欲”,并非简单的“放下名利,摆脱一切欲望”,而是自己的想法和欲望,以及和社会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规矩完全融合为一体。 随便一做,就合乎规矩。就像一个老司机,开车根本不用想具体的操作步骤,一切就像条件反射,手脚自动配合,又稳又安全。 当然,如果能做到这种境界,几乎可以成为半个圣人了。 希望你我都能够以此自勉。 以上分享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