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双标尽显!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谈到欧盟给塞尔维亚开出了加入欧盟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承认科索沃独立。 欧盟给塞尔维亚这一苛刻条件,相当于逼迫塞尔维亚在国家尊严与经济利益间二选一,本质上是用强权逻辑裹挟小国的主权选择。 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诉求,并非空穴来风。科索沃作为塞尔维亚宪法明确规定的自治省,承载着塞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 联合国安理会至今未正式承认其独立地位,欧盟内部也有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等五个成员国拒绝认可这一“独立”事实。 然而,欧盟却将这一存在广泛争议的议题,当作塞尔维亚入盟的“必答题”,完全无视塞尔维亚的核心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分歧。 这种“要么低头、要么出局”的霸权做法,与其宣扬的“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原则背道而驰。更令人费解的是欧盟在类似议题上的双重标准。 一边逼迫塞尔维亚承认科索沃独立,一边却坚决反对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等乌东地区脱离乌克兰。要知道,乌东地区的独立诉求,有着更为复杂的现实背景。 2014年乌克兰政局突变后,新政府推行激进的“去俄化”政策,俄语的使用被严格限制,在公共教育、政治生活等领域被边缘化。 对乌东地区民众而言,俄语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维系文化认同的纽带,这种语言权利被剥夺的处境,本质上就是一种隐性的种族歧视。 西方世界动辄标榜“人权高于主权”,将人权议题当作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按照这一逻辑,乌东地区民众的语言权、文化权受到损害,其寻求独立的诉求理应得到支持。 但欧盟却选择性忽视这一事实,坚决反对乌东地区的独立公投结果,甚至对俄罗斯接纳这些地区的行为大加制裁。 同样是涉及领土分裂与独立诉求,欧盟为何对科索沃和乌东地区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难道所谓的人权原则,只是服务于地缘政治利益的灵活工具? 事实上,乌东地区与俄罗斯在历史、文化、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民众日常交流、商业往来多依赖俄语,突然的语言禁令让他们陷入身份认同的危机。 这种基于民族与文化差异的矛盾,与当年科索沃问题的背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欧盟却对前者的人权困境视而不见,对后者的独立诉求鼎力支持,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暴露了其背后的地缘政治算计。 承认科索沃独立,符合欧盟遏制塞尔维亚、扩大影响力的战略需求;而反对乌东地区独立,则是为了打压俄罗斯,维护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塞尔维亚的入盟之路早已充满荆棘。自2009年递交申请以来,塞尔维亚与欧盟的谈判已开启35个章节,却因外交立场分歧进展缓慢。 欧盟不仅要求塞尔维亚承认科索沃独立,还逼迫其跟随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塞尔维亚8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进口,制裁俄罗斯无异于自断生路,国内超六成民众也明确反对制裁。 武契奇的坚守,既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也是对民生利益的负责。欧盟却将这种理性选择视为“外交不一致”,在年度报告中对塞尔维亚大幅扣分,这种霸权式的入盟标准,早已背离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初衷。 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应是强者的专属话术。欧盟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标杆,本应以身作则践行公平公正的国际准则,而非将入盟资格当作施压小国的工具,更不应在主权与独立议题上搞双重标准。 如果科索沃的独立诉求可以被认可,那么乌东地区民众的合理诉求也应得到正视;如果维护领土完整是不可动摇的原则,那么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诉求就应得到尊重。 这种选择性适用原则的做法,只会加剧国际社会的分裂与不信任。塞尔维亚的困境,是许多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处境的缩影。在强权政治依然横行的当下,小国的主权与尊严往往成为利益交换的牺牲品。 但武契奇的表态也证明,坚守底线才能赢得尊重,塞尔维亚宁愿承受贸易壁垒的压力,也要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这种骨气值得肯定。欧盟若继续坚持双重标准,不仅会将塞尔维亚推向对立面,也会损害自身的国际信誉。 归根结底,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应当由该国人民自主决定,而非由外部势力指手画脚。欧盟的双重标准,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利益凌驾于公平正义原则之上的表现。 希望欧盟能摒弃霸权思维,正视各国的核心利益与合理诉求,用平等协商取代强权施压,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否则,其所谓的“共同价值观”,终将沦为自欺欺人的空洞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