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近期,一位美籍华人关于美国工业实力的观点引发了热议。 他秉持这样的观点:美国去工业化乃是主动舍弃“低附加值”产业,觉得一旦处于战时,产能能在顷刻间恢复,甚至还妄想在产能上远超中国。 这一言论背后,潜藏着对工业本质的普遍误解,它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尺度,一种是资本与口号追求的“瞬时时间”,另一种是工业体系固有的“物理时间”。 “分分钟拉爆”的幻想,常源自对二战工业神话的浪漫化想象。但历史恰恰遵循着严苛的“物理时间”。二战期间美国四年造出149艘航母,生产了32万架飞机,这并非凭空出现的奇迹。 它的构建依托于战前便已坚实雄厚的工业根基、规模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以及完备无缺的供应链体系。 所谓的奇迹,是基于坚实基础的“加速跑”,而非从零开始的“瞬间启动”,其过程本身也耗费了数年光阴。 今天的工业重建,其“物理时间”成本远比过去高昂。重启一座废弃的钢厂,仅设备调试便可能耗时数年。 重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更涉及基础设施、全球采购和漫长的技术整合。这绝非人们想象中“搭积木”那般简单。将历史的加速跑误解为未来的瞬间启动,是对工业物理规律的根本性忽视。 美国工业的空心化,实乃“资本时间”凌驾于“国家时间”之上所导致的后果。资本逐利的短视行径,让国家长远发展的规划被搁置,终酿此工业之困局。 资本的逻辑是追求效率和短期回报,而国家战略着眼于安全和长期稳定。 自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为追逐“快钱”,大量涌入金融、IT等领域,而将回报周期长、利润相对微薄的制造业,如钢铁、机电,视为“弃子”并向海外转移。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此种行为致使数百万制造业岗位付诸东流,无数工厂亦陷入废弃之境,宛如繁华谢幕,只剩一片寂寥。 表面上,它被包装为“外围中心理论”的精妙设计,即美国消费、盟友加工、他国提供原料。 但这一模式的根基极为脆弱,它将国家的安全根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全置于他国市场与全球供应链的变动之上。 工业之生命力,源于时间的绵延赓续,体现于技能与知识在代际间的薪火相传。此代际传承,恰似工业长河中不息的流水,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去工业化最深远的损害,是打断了这条“传承时间链”,造成了无法用金钱快速弥补的人才真空。工业渐趋式微,技术岗位魅力不再。 鉴于此,众多年轻人更倾向投身服务业,在这片新兴领域寻觅发展机遇,而非选择前景黯淡的工业技术岗。 与德国依然强大的技工培养体系相比,美国面临着熟练工人星散、后继无人的窘境。 昔日,美国在稀土领域堪称翘楚,曾占据领导之位。然而,因其主观判定该领域“附加值低”,遂主动选择放弃,将发展机会拱手相让,实在令人唏嘘。 结果不仅失去市场,更丧失了核心的提炼技术和专家团队。如今想要重启,却发现连人才都凑不齐,只能依赖进口,2022年其稀土进口额就增长了15%。 这种断裂甚至危及军工与芯片产业,先进武器依赖进口关键部件,半导体禁令反而暴露了自身供应链的脆弱。 参考资料:1.股汇债再现“三杀”!美国“再工业化”为何难遂其愿?——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5-05-26 16:16 2.尺素金声|美国滥施关税是典型的“内病外治”——2025-05-08 18:55·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