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俄罗斯与芬兰都沉默了: 2025年11月的第一个清晨,芬兰伊马特拉市

老阿七说史 2025-11-10 11:12:53

一夜之间,俄罗斯与芬兰都沉默了: 2025年11月的第一个清晨,芬兰伊马特拉市的水电站依旧轰鸣作响,但它所依赖的那份跨越半个世纪的能源协议,却悄无声息地画上了句号。 没有演讲,没有联合声明,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一纸命令,终结了与芬兰长达52年的《武奥克萨河能源开发协议》。 俄罗斯没有多说,芬兰也选择沉默。1972年,苏联与芬兰签下这份协议时,欧洲还处在两极对峙的高压锅里。 芬兰虽地处苏联西北边陲,却始终在西方与东方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协议的内容不复杂:芬兰使用横跨两国的武奥克萨河水资源发电,而俄罗斯为此提供补偿性能源。伊马特拉水电站就此成为芬兰能源命脉之一,占全国发电总量约10%。 直到2022年,这份协议依然在履行。即便苏联解体、欧盟扩张、北约东移,俄芬双方仍维持着电力和天然气的互信纽带。 2021年时,芬兰90%的天然气和60%的电力进口依赖俄罗斯,这种“你中有我”的能源结构,在当时被认为是地缘稳定的安全阀。 2022年4月4日,芬兰单方面拒绝继续采购俄罗斯电力,并明确表示将寻求欧盟电力体系的全面整合。 一个月后,俄罗斯统一电力进出口公司正式停止对芬兰供电。俄罗斯的回应没有多余的语言,只有行动。 2025年11月1日,这份协议被俄罗斯“依法终止”。米舒斯京在命令中写道:“芬兰早已单方面拒绝履行协议,俄罗斯不再承担相关义务。” 2023年4月,芬兰正式加入北约,彻底告别了中立国身份。北约在芬兰东南部米凯利设立多兵种陆军司令部,距俄罗斯边境不到150公里,距离圣彼得堡更是只有300公里。 今年11月至12月,芬兰还将与瑞典、英国等国举行联合军演,兵力规模达到1.5万人,其中部分演习区域贴近俄边境。 俄罗斯当然不会坐视,列宁格勒军区重建,北方舰队重新部署,“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开始装备舰艇,卡累利阿地区更是组织起志愿民兵协助边防。 俄罗斯看得清楚:芬兰已不再是那个在冷战中谨慎周旋的邻国,而是北约最新的北部支点。 对芬兰来说,投向北约是对“俄罗斯威胁”的直接反应; 对俄罗斯来说,终止协议是对“北约扩张”的战略回应,言辞可以冷静,动作却毫不含糊。 双方都在用行动重新划定边界。但问题是政治上的姿态,经济却要真金白银地买单。 芬兰失去了俄罗斯的低价能源,不得不转向瑞典等国家采购电力。工业用电成本飙升15%,居民电费上涨已成常态。 与俄罗斯合建的汉希基维核电站被迫中止,芬兰能源公司福腾在俄资产遭冻结,损失超过数十亿欧元,欧盟虽提供了5000万欧元援助,但连填补基本缺口都难。 芬兰的例子并不孤独,2025年2月,波罗的海三国也脱离俄罗斯电网,接入欧洲系统,耗资16亿欧元,其中大部分由欧盟承担。这是地缘政治下的“能源去俄化”,也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代价。 俄罗斯同样没有全身而退。尽管加快了能源转向亚洲的步伐,2024年已有81%的原油销往亚太,“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对华供气接近满载。 但与欧洲相比,运输成本、基础设施配套和结算周期都更复杂。俄罗斯失去了原本最稳定、最高效的市场,换来的是一场战略上的豪赌。 从数字上看,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已从40%锐减至8%。曾经的“能源纽带”,如今成了“战略断点”。 双方都不愿再为对方提供“战略便利”,合作的空间被安全焦虑彻底挤压。 北欧不再是冷战时期的缓冲带,而正逐步演变为俄西对抗的新前线。芬兰在北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俄罗斯则在西北战略方向上全面加强部署。 伊马特拉水电站还在运转,武奥克萨河依旧流淌,但那种“你发电我补偿”的合作模式,已成过去时。 冬天的芬兰比往年更冷,管道里的俄气不再流淌,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电费账单。俄罗斯的能源虽仍在输出,但方向早已改变。 就像那条武奥克萨河,依旧东流不息,却再也无法承载政治信任的重量。 你怎么看?俄罗斯和芬兰这一刀切的分手,是谁失去了更多?欢迎评论区留言。 参考信息: 俄罗斯总理签署命令 终止与芬兰能源协议部分条款 2025-11-03 07:51·央广网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