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晚年过得极度压抑,想废太子,被大臣联合起来反对,再加上身体又非常不好,干脆就摆烂,不理朝政了。英布起兵叛乱,刘邦厌政情绪达到顶点,躲在宫里,不准大臣进宫奏事,一连十多天,把大臣们急的直跳脚。 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中阳里,早年干过泗水亭长,管着地方小事,认识了萧何曹参樊哙这些哥们。秦二世那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沛县拉起队伍,攻下县城,自称沛公。他带着人马投靠项梁,参加反秦打仗,一路西进,拿下好些城池,最后进咸阳,灭了秦朝。秦亡了,项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汉王,让他去汉中巴蜀。刘邦不服气,暗地里攒劲,带兵东出,跟项羽打起楚汉战争,经历了荥阳成皋那些战役。经过四年苦战,刘邦在垓下围住项羽,项羽败了,自刎乌江。刘邦统一全国,前202年在定陶登基,建西汉,定都长安。他推行郡县制,还分封功臣当诸侯王,比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来稳住大局。在位时,刘邦多次带兵平叛,维护中央控制。 刘邦年轻时从沛县起步,靠着机灵和哥们义气,一步步爬上皇帝位。秦朝灭亡后,他不满意项羽的分封,决定东出争天下。楚汉战争中,他用计谋拉拢彭越英布这些诸侯,削弱项羽力量。垓下大战后,项羽没了,刘邦当皇帝,封赏跟了自己多年的功臣。韩信被封淮阴侯,彭越梁王,英布淮南王,这些人帮他打天下,也埋下后来叛乱的种子。刘邦建国后,推行无为政策,轻徭薄赋,让百姓歇口气。他还定下白马之盟,限制非刘姓不能王,避免外人篡位。这些措施帮汉朝站稳脚跟,但他晚年身体差,处理政务越来越吃力。 刘邦年老健康不行,多次想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当太子。大臣们联合上书劝阻,刘邦听后没办成。他渐渐不理政务,躲在宫里不管事。英布在淮南起兵反叛,刘邦闭门不出,拒见大臣汇报,持续十多天。大臣们在宫外着急,互相商量对策。樊哙早年鸿门宴救过刘邦,这次带大臣硬闯宫里,看到刘邦枕宦官腿休息。樊哙哭着提醒刘邦从沛县起兵的威风,现在却这样疲惫。英布叛乱扩展,大臣们睡不好,刘邦却躲着。刘邦听到话,尴尬起身。刘邦继续回避,大臣们反复劝说。他在宫中待着,不见群臣。英布叛军推进,大臣们又聚宫外。樊哙组织第二次闯宫,重申劝谏。刘邦坐在那,无法回应。 刘邦晚年身体状况差,多次试图换太子,但大臣反对让他没法推进。他干脆不管朝政,英布叛乱时躲宫里十多天,大臣急坏了。英布本是项羽旧将,刘邦封他淮南王,结果他不满中央控制,起兵造反。刘邦厌倦这些事,不愿出面。大臣们知道叛乱严重,影响全国稳定。樊哙领头闯宫,提醒刘邦秦朝赵高乱政的教训。刘邦起身,但没马上行动。叛乱持续,刘邦情绪低落,影响决策。大臣们反复进言,推动他面对现实。英布叛军占了些地方,威胁长江流域。刘邦宫中逗留,耽误军机。大臣焦虑加剧,怕叛乱扩散。 刘邦准备让刘盈带兵打英布,吕雉不同意,在他面前哭闹。刘邦只好自己出征,击败英布,中箭受伤,身体更差,当年去世。刘邦在宫中见吕雉,提让刘盈领军。吕雉跪哭,拉衣袖阻拦。刘邦重复命令,吕雉坚持。刘邦转身召将领,准备亲征。大军出长安,刘邦躺马车指挥。战场上箭中肩,他捂伤退车,士兵包扎。汉军推进,败英布主力,英布逃亡被杀。刘邦伤口肿胀,班师回长安。躺病床上,脸色白,途中多停。回长安,吕雉召医诊治,敷药。刘邦问病情,医生说可治,他骂退医生,不再治。伤势恶化,身体弱,当年崩于长乐宫。 刘邦亲征英布后,伤重回京,身体每况愈下。英布叛乱是汉初最后大叛,刘邦平定它耗尽精力。他知道身后戚夫人刘如意难保,但无力改变。汉朝建国七年,刘邦几乎年年打仗,从匈奴到诸侯叛乱,他白了头,还得亲征。马车载病床,病床载刘邦,去讨英布,中箭身亡。英雄光环下,是这些心酸。燕王臧荼最早叛,刘邦派卢绾平定。接着韩王信叛,投匈奴,刘邦北征,中伏败退。陈豨韩信彭越英布相继叛,刘邦一一镇压。这些叛乱源于分封制缺陷,刘邦削藩,但晚年无力彻底解决。 刘邦晚年压抑,源自身体差和家事国事纠缠。他想废刘盈立刘如意,因刘盈软弱,刘如意聪明。但吕雉势力大,大臣支持刘盈。刘邦几次提废立,都被挡回。张良请商山四皓辅太子,刘邦见太子羽翼丰,放弃念头。英布叛时,刘邦已疲惫,躲宫不理。大臣闯宫劝,他才动身。亲征中箭,加速死亡。刘邦知身后吕雉会清算戚氏,但帝王也无奈。汉朝稳定靠他打仗,代价是健康。刘邦从草根到皇帝,靠义气和计谋,但晚年这些事让他摆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