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这话从索科洛夫嘴里说出来,实在有点站不住脚。这位在俄罗斯长大的老专家,打小就痴迷全球大事,上学时一门心思钻国际关系。 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本读到博士,眼里全是国际互动和地缘格局那点事。毕业后从基层助手做起,跟着小机构磨报告、扒数据,一步步熬进了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这个核心智库。 二十多年下来,他写了一摞关于欧亚安全的文章,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如今当着高级研究员,天天点评热点,本质上就是帮俄罗斯盯着 “欧亚大陆的影响力”。 可偏偏是这样一位懂行的专家,这次却犯了个低级错误 — 把中国的 “中立” 当成了 “不支持”,把大国合作当成了 “必须站队”。 其实这事,看看中亚的动静就懂了。中亚五国曾是俄罗斯的 “后院”,以前啥事都听俄的。可俄乌冲突一打,情况全变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一边没断了和俄罗斯的关税同盟、集体安全条约,一边赶紧抱中国的大腿。 中吉乌铁路说破土就破土,现在货运测试量早就超了预期,这条铁路一通,中亚的货能直接冲进中国西部市场;中国对中亚的投资今年上半年就涨了 35%,能源、基建这些以前俄罗斯说了算的领域,现在中国成了香饽饽。 为啥?还不是因为俄罗斯把精力全耗在俄乌战场,顾不上中亚了。索科洛夫想让中国别帮中亚搞多元合作,可中国偏不 — 中立就是不偏不倚,中亚国家想多找条出路,凭啥不让 再看北极航道这张牌,更能戳破索科洛夫的小算盘。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的波罗的海、黑海航道被西方卡得死死的,北极东北航道一下子成了 “救命通道”。 今年上半年,这条航道的货运量涨了 42%,运的全是往中国卖的液化天然气和矿产。可这条航道想全年通航,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钱 — 中国的破冰船技术、建港口的本事,都是俄罗斯急需的; 而中国要的资源,也得靠这条航道运过来。索科洛夫既想让中国砸钱砸技术,又怕中国因为 “中立” 不帮他排斥西方。 可中国才不傻,一边跟俄罗斯合作搞航道,一边也不拒绝和北欧国家聊北极环保、做科研。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做法,在索科洛夫眼里是 “不够坚定”,可在大国博弈里,这才是聪明招。 能源这块的三角博弈,说明中国中立的底气。以前俄罗斯 40% 的天然气、30% 的石油都卖给欧洲,能源是他拿捏西方的王牌。 可冲突一爆发,欧洲吓得赶紧 “去俄化”,现在从俄进口能源占比只剩 12%,转头买美国和中东的油。中国倒是成了俄罗斯的 “接盘侠”, 今年从俄进口原油超 1.1 亿吨,占了俄原油出口的 45%,天然气进口也涨了 28%,中俄东线管道输气量屡创新高。 但中国可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一边跟俄罗斯签长期协议,一边照样从沙特、伊拉克买油,甚至还往欧洲卖液化天然气,上半年对欧出口就涨了 15%。 索科洛夫想让中国彻底替代欧洲市场,可中国偏不 — 能源合作是为了自己安全,不是给俄罗斯 “输血”。 说到底,中国的中立从来不是 “冷眼旁观”。今年中俄贸易额都突破 2300 亿美元了,中国连续多年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吉乌铁路、中俄天然气管道这些项目,实打实帮俄罗斯稳住了经济;在联合国,中国一次次呼吁停火谈判,就是不想让冲突越闹越大 , 这难道不是支持? 索科洛夫其实是打错了算盘,他把 “非结盟” 当成了 “不可靠”,把 “互利合作” 当成了 “必须站队”。俄罗斯现在的困境,不是中国不够 “意思”,而是西方拱火太狠,自己又耗了太多精力。 中亚的多元外交、北极的合作博弈、能源市场的重新洗牌,这些交叉局势早就说明:中国的中立,是给欧亚格局留缓冲,不是偏帮哪一方。 俄罗斯要是真打算 “重新考虑方向”,不如先反思自己的地缘思维。大国之间合作,不是靠绑着对方站队,而是靠尊重彼此的选择。 中国愿意跟俄罗斯做买卖、搞基建,但绝不会被绑上战车。毕竟,真朋友是希望你远离战争,而不是拉着你一起跳进火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