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那个曾经灯火通明、工人成群结队的代工帝国,如今像破气球一样泄了气。 以前的富士康代表着中国制造的辉煌,流水线昼夜不停,手机一批一批运往世界各地,可短短几年,它就从巅峰跌到谷底,连根都被动摇。 郭台铭当初是靠大陆起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带着几台旧机器到深圳,靠塑料壳、连接器起步,正好赶上全球电子产业爆发。 那时候大陆劳动力便宜,政策扶持到位,政府为他修路、建厂、配工人,富士康几乎是踩着时代红利起飞的。 后来拿下苹果订单,郑州、太原这些园区像蘑菇一样冒出来,一个厂几十万人,通宵达旦地拼产量,那时他一句话能让地方政府忙一整年,也让无数年轻人靠一部iPhone的装配线改变命运。 问题从他开始“分散风险”那一刻埋下,他觉得不能只靠大陆,要把工厂搬去海外,结果一步比一步错。 2017年信誓旦旦要在美国建十代面板厂,投资675亿美元,创造上万岗位,还被特朗普吹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结果几年后只剩下半拉厂房,岗位不到两千个,钱花不到十分之一,设备落灰,最后只能转做自动售货机,那块地如今被人当数据中心改造,连当地政府都觉得被骗了。 美国的坑还没填完,他又跑去印度,那里电力不稳,工人技术差,供应链全靠空运,生产十台手机能废三台,工人频繁罢工,雨季一场停电损坏上亿美元主板,良品率低得离谱。 富士康以为能复制大陆奇迹,结果发现少了供应链、少了效率,什么都运转不起来,印度政府还查税、卡补贴,连招工都麻烦。 三年下来亏得惨不忍睹,工厂最后被迫出售,越南也没好到哪去,电力不稳,成本反升,本想省钱,结果反而更贵。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在海外折腾的时候,对大陆这边却开始摆谱,那几年裁掉几十万人,喊着“去中化”,关掉园区产线,把主要精力放到印度和美国。 可他忘了,富士康的根不在补贴,也不在低价工,而在那条别人复制不了的供应链,等他反应过来,苹果已经分散订单,把高端机交给立讯精密和比亚迪。 立讯的老板王来春,曾经是富士康流水线的女工,如今成了苹果最信赖的合作伙伴,拿下AirPods、Vision Pro、汽车电子等高利润业务,年净利润破百亿,员工二十四万,连英伟达都成了她的客户。 富士康这边却还在靠返费招人,返九千八听着诱人,实则干不满三个月就拿不到,郑州厂人少了大半,宿舍空荡荡,周边餐馆倒了一片。 深圳龙华厂区夜里不再灯火通明,路口的保安都感叹“以前半夜都堵车,现在黑灯瞎火”,一个时代的热气就这么散了。 郭台铭的判断失误不止在经营上,还有政治上,2023年他宣布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结果大陆立刻查富士康的税务和用地,虽然最后罚得不多,但信号已经够明显。 股价当天跌近3%,合作伙伴开始观望,苹果也减少订单,政治和生意混在一起,代工帝国从那时开始动摇。 更糟的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瓶颈期,消费者换机意愿下降,苹果分散风险成趋势,富士康再也没有过去那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它靠低成本、靠规模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升级,靠的是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京东方、华星光电、比亚迪、立讯这些企业靠技术积累一点点超越了富士康,不再只是给人打工,而是自己做研发、做品牌。 富士康过去靠“人海战术”,靠压榨时间和成本去抢利润,但时代变了,年轻工人不再愿意当螺丝钉。 企业要生存,必须有技术、有创新、有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富士康一直停留在代工层面,没有向上突破,终究被市场淘汰。 如今的局面,其实早有迹象,只是郭台铭没看清,海外的工厂是坑,大陆的竞争者在崛起,市场的风向在变。 他一边失去供应链,一边错过技术窗口,最终连苹果都不再依赖他,富士康没崩在经济上,而是崩在战略误判和傲慢上。 等他想回头时,熟练工人早去了比亚迪,技术团队被立讯挖走,产业格局已变,现在的制造业不看谁拼命,而看谁更懂技术。 富士康的帝国崩了,但大陆的制造业正在吹起更大的风,只不过这次,风口上已经没有郭台铭的位置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