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乌镇开完会,给导游支了三招—— 不是背得滚瓜烂熟的解说词, 是把历史熬

梁娜娜 2025-11-09 17:50:58

董宇辉乌镇开完会,给导游支了三招—— 不是背得滚瓜烂熟的解说词, 是把历史熬成“能闻着香、摸着热的东西”。 他说当年兼职带外国游客看兵马俑,一开始特挫败:自己站在俑坑前讲“陶俑的烧制温度”,人在后头眼神飘得能绕秦始皇陵三圈。后来琢磨出个理儿——不说“这是步兵俑”,改说“你看他裤脚沾着泥,两千年前他可能跟你一样,早上啃着硬饼子,跟着队伍走了几十里路才到这里”;不说“这是将军俑”,改说“他腰间的玉牌是皇帝赏的,说不定他也曾在军帐里跟士兵一起喝劣质酒,骂过天气太热”。就这么一换,对方凑过来拽他袖子:“那他想不想家?” 还有啊,别光顾着讲你想讲的。比如有人盯着俑的手指发呆,你就别硬扯“军阵排列”,不如说“这手指是弯的——当时握的青铜剑有十多斤重,攥久了手指就伸不直,你试试,是不是得使劲攥着才不会掉?”顺着游客的兴趣走,比“我要讲什么”管用一百倍。 最绝的是第三招:先让他“浸”在烟火里,再讲历史。带他去吃碗油泼面,面香窜得鼻子发痒,蒜味冲得他眯眼笑;再看场《长恨歌》,灯光打在骊山脚下,杨贵妃的水袖一甩,他连手机都忘了举——这时候你再讲“西安以前叫长安,是李白写‘长安三万里’的地方,是杨贵妃爱吃荔枝的地方”,他不是听“故事”,是听“他刚才咬过的面、见过的光背后的事”。 其实不止导游,咱们平时跟人聊家乡不也这样?别光说“我老家有兵马俑”,不如说“我老家的面,辣子香得能把兵马俑的头盔都熏软”;别光说“我老家有古城墙”,不如说“我小时候爬城墙,蹲在垛口啃冰棍,风把冰棍纸吹到墙根,像给老墙戴了朵白花”——你看,这样谁不想多问两句? 导游朋友get到没?说到底,文化不是“讲”出来的,是“泡”出来的——先让对方“尝到”“摸到”“闻到”,再讲历史,才会钻进心里。 你们平时跟人聊家乡,有啥“能泡人的招儿”?评论区聊聊~

0 阅读:45
梁娜娜

梁娜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