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病逝,明明有资格葬入八宝山,为何把骨灰撒在大寨? 1978年6月,郭沫若的骨灰被飞机撒到大寨的土地上,场面简单却意味深长。作为文化巨匠、革命先驱、科学院院长,他没有选择安葬在国家最高荣誉的八宝山,而是祭奠到那个象征“从荒野开出希望”的农村。郭沫若的出生是1892年在四川乐山,他早年接触诗经楚辞,不仅有书香门第,还怀揣对新思想的渴望。辛亥革命时,他19岁就投身革命。赴日留学后,理想与情感交织,他在东京遇见了日本诗人佐藤富子,两人一段浪漫的爱情开满诗篇,但他最终选择了抛妻离子投身国家大业。抗战爆发后,他回国投身战事,情感变得复杂。作为学术界重要人物,他提出掘古墓、探索史料,却也多次争议纷起。1964年,年逾七旬的他仍亲自到山西大寨,体会农民生活,找回信仰。临终前,他放弃安葬在豪华墓地,赠骨灰于土地,以此表达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一个文化人对土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最后归宿,成了他对生命、理想最深刻的注解。 素材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