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一位白发老人突然起身,批评主席台上的陈永贵,语惊四座

阿皮历史库 2025-11-08 13:00:24

197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一位白发老人突然起身,批评主席台上的陈永贵,语惊四座:“农业学大寨是错的,把农业引入了歧途!你身为‘农民总理’,还不承认错误吗?”     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总理更是将大寨精神总结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字,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此在全国铺开。     此后十多年里,大寨成了全国农业的标杆,上千万国内参观者和上万名外国游客慕名而来,18位外国元首也曾造访这个小山村。     各地纷纷效仿大寨的做法,开山垦田、修梯田、搞集体劳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地方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平原地区的村庄硬要学着修梯田,适合种经济作物的土地被强制种粮食,一些地方甚至为了追求“大寨标准”,破坏了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更严重的是,运动后期逐渐偏离了经济规律,过分强调“政治挂帅”,批判工副业、集市贸易和自留地,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打击。     与此同时,陈永贵的人生轨迹也随着大寨的声名一路向上。     这位出身贫苦的农民,凭借在大寨的突出表现,1973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又当选国务院副总理,专门分管全国农业。     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着农民身份,拒绝把户口迁到北京,不领正式工资,收入只由山西的劳模补贴和国务院的生活费组成。     外出视察时,他的饭费、粮票都自己支付,就连开会时的香烟茶水都要从自己的收入里扣。     他还坚持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大寨蹲点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全国农村调研,剩下的时间才在中央工作,这份务实作风在当时赢得了不少认可。     但时代的浪潮正在悄然改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村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一年,安徽遭遇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果断决定“借地度荒”,允许农民耕种集体无力耕种的土地,谁种谁收。     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更是冒着风险,秘密签下包干到户的契约,按下红手印,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这些做法很快收到成效,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而此时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     1979年,参观大寨的宾客数量骤降至4205人,还不到上年的3%。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杨显东同志的公开质疑,恰好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事实上当时对“农业学大寨”的反思已经在高层蔓延,万里就曾公开表示,很多地方学大寨学的只是表面形式,造成了严重后果,安徽此后不再组织去大寨参观。     1980年,山西省委形成了《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明确指出把大寨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是错误的。     中央很快转发了这份报告,正式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画上了句号。     陈永贵坦然接受了这个结论,主动提出辞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他后来对大寨的干部说,自己那几年“吃够亏了”,上面提九十九,自己就干一百一,今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     他还写信给大寨党支部,叮嘱他们要跟中央保持一致,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开展工作。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中国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     而大寨也在1982年跟上了改革的步伐,结束了统一派活、分组劳动的老办法,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0 阅读:907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