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忽悠了?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才发现不对劲——自己的无人机、太空武器、超高音速

山河又月明 2025-11-09 14:13:38

被美国忽悠了?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才发现不对劲——自己的无人机、太空武器、超高音速导弹早就能干掉航母,那还费劲造它干嘛? 要是真觉得有了反航母的“深海利剑”就能把航母丢一边,那可就把海战想简单了。先得承认,咱们这套从太空到海面的反航母杀伤链确实够硬核,2020年8月在南海那场试验就看得明明白白,两枚导弹一前一后从青海和浙江起飞,东风-26奔了2800公里,东风-21D飞了1600公里,奔着南海一艘高速移动的旧商船而去,最后几乎同时命中,直接把靶船送进了海底。 这俩导弹都能飙到10马赫以上,美国的防空系统想拦都费劲,东风-26还能覆盖4000公里范围,从内陆就能敲到第二岛链的航母,难怪被叫做“航母杀手”。 但反航母体系再厉害,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武器。这东西从头到尾都指着“看得到、传得准、打得中”,可偏偏“看得到”这第一步就藏着短板。侦察卫星看着是“天眼”,实际运行轨道是固定的,想盯着一艘时速30节以上的航母可不容易。 就算是先进的成像卫星,不调整轨道的话,对同一区域的侦察间隔得三天以上,就算变轨也要耗燃料、花时间,等卫星把数据传回来,航母说不定已经跑出十几公里了。2020年那次试验能成功,是因为咱们提前规划好了靶船航线,真到实战中,对手的航母不会乖乖待着挨打,肯定会绕着圈子躲侦察,这时候光靠卫星就容易掉链子。 再说了,反航母导弹再神,也得有“眼睛”持续指路,要是卫星被干扰或者打下来,导弹就算飞出去也可能变成“无头苍蝇”。这时候航母的价值就显出来了,山东舰2025年那次出航,两天时间就起降了130多架次舰载机,歼-15T带着雷达能前出上千公里侦查,比卫星的实时性强多了。 而且航母本身就是个移动指挥中心,2023年环台岛演习的时候,山东舰在台岛以东摆开阵势,歼-15轮番升空,和其他海空力量搭起一张网,既能用自身力量反潜防空,又能给反舰导弹提供目标指引,这可不是孤零零的导弹发射车能比的。 更别说反航母武器是“防守反击”的利器,航母才是“主动出击”的王牌。咱们现在海外利益越来越多,亚丁湾护航从2008年就没停过,虽然平时用驱逐舰、护卫舰也能应付,但要是遇到复杂情况,没有航母的空中掩护可不行。 2025年第48批护航编队护送“南远宝石”号的时候,还得靠两艘军舰接力护航,要是有航母在,舰载机一个起飞就能覆盖大片海域,海盗根本不敢靠近。 再说战略威慑,2024年辽宁舰和山东舰搞双航母演练,两艘航母带着055、052D在西太平洋摆开阵势,歼-15编队从甲板起飞掠过舰群上空,这股气势可不是发射一枚导弹能比的,对手老远就能感受到压力。 当年苏联也犯过类似的嘀咕,一边搞SS-N-19“花岗岩”反舰导弹,这玩意儿能装750公斤炸药或者核弹头,射程超500公里,专门盯着美国航母打,一边还是造了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把12枚“花岗岩”导弹直接装在了甲板上。 他们心里门儿清,导弹能捅刀子,但航母能把刀子架到对手脖子跟前。咱们现在的情况也一样,东风导弹能把敌人的航母挡在门外,可咱们自己的航母能带着舰队出去维护利益,2023年山东舰穿过巴士海峡的时候,日本海自拍到60架次舰载机起降,这就是在告诉外界,咱们的力量能延伸到远海了。 还有人觉得造航母费钱,可反航母体系的投入一点也不少。一颗侦察卫星造价就得几十亿,发射一次还得烧钱,东风导弹一枚的成本也不低,打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山东舰看着造价不菲,但一艘航母能用上几十年,2019年入列到现在,五年时间里跑遍了南海、西太平洋,参与了几十次演练,平均下来反而更划算。而且航母还能不断升级,山东舰现在已经换上了歼-15T当主力,未来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磨合好,还能上歼-35隐身战机和无人机,到时候既能和反舰导弹配合作战,又能单独组成打击群,灵活性比单纯的导弹部队高多了。 实战里讲究的是“攻防兼备”,反航母导弹是“防”的底气,航母是“攻”的拳头。2020年美国派双航母到南海演习,咱们立马试射东风-26回应,这是用导弹亮肌肉;2025年山东舰带着满编的护航编队前出巴士海峡,两天高强度训练后就返航,这是用航母秀实力。这两种力量凑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无懈可击:敌人的航母敢来,东风导弹能招呼;咱们想出去,航母编队能开路。 再说了,航母的用处可不止打仗。2015年也门撤侨,要是有航母在,舰载机就能提供空中掩护,撤侨船也能更安全;遇到海啸地震,航母上的医院、补给品和直升机,能比任何船只都快地赶到灾区。这些事儿,光靠反舰导弹可做不到。所以说,反航母武器和航母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套组合拳里的左右拳,少了哪一个,这拳都打不重、打不准。

0 阅读:1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