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断臂求生! 11月6日,日本汽车巨头日产,竟然把自己的老巢横滨全球总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09 14:05:05

日本断臂求生! 11 月 6 日,日本汽车巨头日产,竟然把自己的老巢横滨全球总部大楼给卖了!买家还是咱们中国的敏实集团和美国财团联手,交易价高达 970 亿日元(约 45 亿元人民币)。 这栋楼当年可是日产的门面担当,2009 年特意从东京银座迁来,扎在横滨最核心的地段,紧挨着车站和港口,既能办公又能当车型展厅,那会儿恨不得把 “行业巨头” 的招牌直接刻在楼顶上。 时任 CEO 戈恩还亲自剪彩,连划时代的日产聆风都是在这儿发布的,谁能想到十几年后,这栋象征着全球化雄心的大楼,会变成用来续命的 “筹码”。 更透着无奈的是,楼卖了还走不了,得跟新东家签二十年租约接着用。等于说以后员工上班推开办公室门,脚下的地盘早换了主人,自己反倒成了交租金的租客。 业内都看得明白,这场 “出售 + 回租” 的操作,根本不是什么资产优化,就是赤裸裸的资金输血 —— 要是兜里有钱,谁会把自家老巢往外送? 而且这笔买卖算下来并不划算,扣除资产账面价值和长期租金成本,实际亏损可能超过 60 亿元,纯粹是拆东墙补西墙。 日产急着变现的背后,是难看的财报在追着跑。卖楼当天刚出炉的 2025 上半财年数据,净亏损直接飙到 2219 亿日元,去年这会儿好歹还赚着 192 亿,前后反差简直扎眼。 刚出的第二季度财报更糟,单季就亏了 1061.6 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得 64 亿。营收也跟着缩水,上半年 55787 亿日元,比去年少了 6.8%,赚钱的本事肉眼可见地往下滑。 销量的滑坡更让人揪心。2025 上半财年全球就卖了 148 万辆,同比跌了 7.3%。 曾经的顶梁柱中国市场,2018 年还能卖 156 万辆,现在连当年单季水平都摸不到,2024 年第二季度才卖 15.8 万辆,同比跌 8.1%,内部甚至预测 2025 年还得再降 7.4%。 全球市场份额也从 2017 年的 6.2% 掉落到 4.8%,连日本本土都被铃木反超,跌到了车企第四位。 说到底,还是转型慢了半拍,被时代甩在了身后。当中国车企忙着推电动化、搞智能化的时候,日产还在吃燃油车的老本。 好不容易推出艾睿雅这类电动车,定价高、续航一般,智能配置更是跟不上,2025 年累计才卖 18 辆,5 月单月就 2 辆,基本没人买。 新任 CEO 伊万・埃斯皮诺萨自己都承认,产品开发速度太慢,别人蔚来 36 个月就能造出新车型,极氪 24 个月就搞定,日产却要 55 个月,流程冗长到创新都难产。 聆风还用着早被淘汰的充电接口,皮卡平台更是 15 年没更新,这样的产品怎么跟中国车企拼? 为了救急,日产早就开始砍成本,关了 7 家工厂,连日本追滨和中国武汉云峰工厂都没能保住,还计划 2027 年前裁员 2 万人,制造部门被裁比例超过六成。 可这些都是表面功夫,没解决根本问题 —— 产品力跟不上,品牌信任度也在掉。 现在年轻人买车,先看电池续航、车机好不好用,谁还盯着发动机耐不耐用?日产曾经的 “沙发舒服”“静音好” 这些优点,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反倒成了包袱。 后来想靠华为鸿蒙座舱救场,给新款天籁装了这套系统,看着挺时髦,可整车还是旧架构,电动化比例低,动力还靠燃油引擎,根本没摸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点。 反观比亚迪,早在 2015 年就布局电池和混动技术,现在单季纯电销量就超特斯拉,全球领跑。这种差距不只是销量上的,更是研发效率、供应链掌控力的全方位碾压。 这次接盘的敏实集团也很有意思,不是整车厂,是做汽车零部件的,以前还跟日产有生意往来,现在反倒成了昔日客户总部的新主人。 这背后其实是产业格局变了,以前主机厂说了算,现在谁掌握电池、智能座舱这些核心技术,谁就有话语权。日产没抓住这个机会,曾经引以为傲的 CVT 变速箱技术,在电动车时代也没了优势。 卖楼拿到的 739 亿日元获利,说是要投进数字化和研发,可这点钱扔到电动化的窟窿里,连个水花可能都溅不起来。对员工来说更难受,不少人在这儿干了十几年,以前跟客户谈生意指着大楼都有底气,现在楼成了别人的,归属感早就散了。 当年搬总部是为了彰显野心,现在卖总部是为了活下去,这反差够讽刺的。日产不是没尝试过改革,新任 CEO 要把研发周期缩短到 37 个月,还要学中国车企的快速响应,但百年企业的惯性太难改,流程僵化、决策缓慢的毛病不是一天能治好的。 要是接下来还推不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型,建不起高效的研发体系,赢不回中国消费者的信任,那今天卖总部可能只是开始。 毕竟在行业变革的浪潮里,没有永远的巨头,跟不上节奏,再金贵的门面也护不住家底。 参考资料:光明网《日媒: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因经营困难被迫出售总部大楼》

0 阅读:47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